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研究生校际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有关“协同创新”的己有研究第12-14页
        1.3.2 有关“高校协同创新”的己有研究第14-16页
        1.3.3 有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己有研究第16-17页
    1.4 研究设计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3 研究思路第18-19页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界定第19-25页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2.1.1 协同培养第19页
        2.1.2 培养模式第19页
        2.1.3 校际协同第19-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2页
        2.2.1 协同创新理论第20页
        2.2.2 共同体理论第20-21页
        2.2.3 网络组织理论第21-22页
    2.3 协同培养模式分类第22-25页
第三章 课程为载体的研究生校际协同培养模式第25-39页
    3.1 模式简析第25-26页
    3.2 动力机制第26-27页
        3.2.1 协同背景第26页
        3.2.2 协同主体第26页
        3.2.3 协同目标第26-27页
    3.3 运行机制第27-32页
        3.3.1 课程设置第27-28页
        3.3.2 师资选聘第28-29页
        3.3.3 教学活动第29-32页
    3.4 评价机制第32-34页
        3.4.1 校内评价第32-33页
        3.4.2 校外评价第33-34页
    3.5 保障机制第34-36页
        3.5.1 管理保障第34-35页
        3.5.2 物质保障第35-36页
    3.6 本章小结第36-39页
第四章 科研项目为载体协同培养模式第39-49页
    4.1 模式简析第39-40页
    4.2 动力机制第40-42页
        4.2.1 协同背景第40页
        4.2.2 协同主体第40-41页
        4.2.3 协同目标第41-42页
    4.3 运行机制第42-44页
        4.3.1 课程设置第42-43页
        4.3.2 师资选聘第43页
        4.3.3 教学实践第43-44页
    4.4 评价机制第44-45页
        4.4.1 校内评价第44-45页
        4.4.2 校外评价第45页
    4.5 保障机制第45-46页
        4.5.1 管理保障第45-46页
        4.5.2 物质保障第46页
    4.6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五章 学科为载体协同培养模式第49-65页
    5.1 模式简析第49-50页
    5.2 动力机制第50页
        5.2.1 协同背景第50页
        5.2.2 协同主体第50页
        5.2.3 协同目标第50页
    5.3 运行机制第50-54页
        5.3.1 课程设置第51-53页
        5.3.2 师资选聘第53-54页
        5.3.3 教学实践第54页
    5.4 评价机制第54-61页
        5.4.1 校内评价第54-59页
        5.4.2 校外评价第59-61页
    5.5 保障机制第61-63页
        5.5.1 管理保障第61-62页
        5.5.2 物质保障第62-63页
    5.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研究生校际协同培养模式的启示第65-69页
    6.1 加强协同理念认同,明确协同培养的战略定位第66-67页
    6.2 打破校际壁垒,开展协同培养新模式第67页
    6.3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协同培养长效运行机制第67-68页
    6.4 加强政策引导,打造协同培养新价值第68-69页
结语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社团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以北京Z高校为例
下一篇:大学生日本观变化过程研究--以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