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9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8-9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9-19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一)国内研究 | 第9-15页 |
(二)国外研究 | 第15-17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17页 |
三、研究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9-2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一)高校社团 | 第19-20页 |
(二)大学生 | 第20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 | 第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第20-22页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第四章 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24-47页 |
一、高校社团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影响作用 | 第24-37页 |
(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 第24-27页 |
(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发展 | 第27-30页 |
(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所改变 | 第30-33页 |
(四)大学生形成了合作意识 | 第33-37页 |
二、高校社团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影响的实现路径 | 第37-42页 |
(一)激发成就动机 | 第37-38页 |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 | 第38-39页 |
(三)他人引导 | 第39-42页 |
三、高校社团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影响的特征 | 第42-47页 |
(一)教育目的具有隐寓性 | 第42-43页 |
(二)受教育者具有非逆反性 | 第43-44页 |
(三)教育者具有非主导性 | 第44-45页 |
(四)教育结果具有双向性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7-53页 |
一、结论与讨论 | 第47-50页 |
(一)高校社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47-48页 |
(二)高校社团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呈现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8-49页 |
(三)高校社团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呈现出双向性 | 第49-50页 |
二、建议 | 第50-53页 |
(一)引导大学生把握正确的动机方向 | 第50-51页 |
(二)加强高校社团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