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本观变化过程研究--以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例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名词解释 | 第9-10页 |
(一)在校大学生 | 第9页 |
(二)在校大学生日本观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2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二、其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16页 |
(一)政治社会化理论 | 第12-13页 |
(二)文化认同理论 | 第13-14页 |
(三)青年亚文化理论 | 第14页 |
(四)后现代理论 | 第14-15页 |
(五)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6-20页 |
一、研究流程 | 第16页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的实施 | 第17-20页 |
(一)对象选取与资料收集 | 第17-18页 |
(二)资料分析 | 第18-20页 |
第四章 研究发现 | 第20-41页 |
一、日本观形成过程 | 第20-35页 |
(一)镜中日本观产生—文化适应阶段 | 第20-25页 |
(二)镜中日本与实际体验的冲突—文化冲击阶段 | 第25-30页 |
(三)日本观建构过程——文化动摇阶段 | 第30-33页 |
(四)生物性心理建设——文化整合阶段 | 第33-34页 |
(五)形成稳定的日本观——文化平衡阶段 | 第34-35页 |
二、文化冲突的调试途径及结论 | 第35-41页 |
(一)日本观的形成路径 | 第35-39页 |
(二)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反思与启示 | 第41-42页 |
一、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建构 | 第41页 |
二、改变历史观教育的输出模式 | 第41页 |
三、家庭应重视对日本观的引导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