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策、政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引言第7-9页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历史考察第9-13页
    (一)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社会公正思想的考察第9-11页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形成第11-13页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基本思想第13-20页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基本内容第13-17页
        1、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第13页
        2、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第13-14页
        3、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第14-15页
        4、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第15-16页
        5、社会公正的理想目标第16-17页
    (二)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正本质特征的揭示第17-19页
        1、历史性与阶级性第17页
        2、绝对性与相对性第17-18页
        3、科学性与开放性第18-19页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思想的意义第19-20页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中国化历程第20-29页
    (一) 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公正的探索第20-22页
    (二) 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公正的发展第22-25页
    (三) 江泽民等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公正的发展与创新第25-27页
    (四) 胡锦涛等第四代领导集体现阶段对社会公正所作的努力第27-29页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历史嬗变第29-43页
    (一) 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大缺陷第30-34页
    (二) 传统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向当当代科学社会公正模式的转变第34-38页
    (三) 模式转型期的中国在社会公正模式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和不足第38-41页
    (四) 模式转型期的中国在社会公正模式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和不足的原因第41-43页
五、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视域中的当代中国科学社会公正观的建构第43-59页
    (一) 当代中国科学社会公正观建构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第43-47页
    (二) 当代中国科学社会公正观的建构第47-59页
        1、社会公正的科学内涵第47-48页
        2、当代中国科学社会公正观建构的基本原则第48-49页
        3、当代中国科学社会公正观的具体建构第49-59页
结束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加热器的应用计算及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下一篇:三维物体数字全息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