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动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有关独立董事激励问题的学术研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 第15-17页 |
1.4.1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本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2 独立董事制度与激励机制 | 第17-31页 |
2.1 激励机制 | 第17-20页 |
2.1.1 激励机制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3 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2 独立董事的特点 | 第20-24页 |
2.2.1 独立董事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独立董事、董事会与公司治理 | 第21-23页 |
2.2.3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 第23-24页 |
2.3 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 第24-31页 |
2.3.1 声誉机制 | 第25页 |
2.3.2 薪酬机制 | 第25-27页 |
2.3.3 法律责任机制 | 第27-28页 |
2.3.4 风险规避机制 | 第28页 |
2.3.5 行权机制 | 第28-30页 |
2.3.6 市场机制 | 第30-31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实践和问题分析 | 第31-52页 |
3.1 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的现状 | 第31-45页 |
3.1.1 声誉机制 | 第31-32页 |
3.1.2 薪酬机制 | 第32-40页 |
3.1.3 法律责任机制 | 第40页 |
3.1.4 风险规避机制 | 第40-42页 |
3.1.5 行权机制 | 第42-44页 |
3.1.6 市场机制 | 第44-45页 |
3.2 典型案例分析—郑百文新旧独立董事 | 第45-52页 |
3.2.1 案例背景 | 第45-46页 |
3.2.2 问题提出 | 第46页 |
3.2.3 公司背景资料 | 第46-49页 |
3.2.4 案例分析 | 第49-52页 |
4 影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津贴的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2-67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52页 |
4.2 制定独立董事津贴标准的理论分析 | 第52-54页 |
4.2.1 企业家报酬研究述评 | 第52-53页 |
4.2.2 制定独立董事报酬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54-59页 |
4.3.1 我国独立董事津贴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4.3.2 变量选取 | 第56-59页 |
4.3.3 模型设计 | 第59页 |
4.4 样本收集、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4.4.1 样本收集 | 第59页 |
4.4.2 研究方法 | 第59页 |
4.4.3 数据来源 | 第59-60页 |
4.5 实证结果 | 第60页 |
4.6 假设检验 | 第60-67页 |
5 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的建议 | 第67-72页 |
5.1 声誉机制 | 第67页 |
5.1.1 完善企业内部独立董事制度 | 第67页 |
5.1.2 推进独立董事市场化进程 | 第67页 |
5.2 薪酬机制 | 第67-68页 |
5.2.1 规范独立董事津贴标准 | 第67-68页 |
5.2.2 丰富独立董事报酬形式 | 第68页 |
5.2.3 规范独立董事报酬支付方式 | 第68页 |
5.3 法律责任机制 | 第68-69页 |
5.3.1 加强法律知识培训 | 第69页 |
5.3.2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69页 |
5.4 风险机制 | 第69-70页 |
5.4.1 积极投保独立董事职业责任险 | 第69-70页 |
5.4.2 完善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70页 |
5.5 行权机制 | 第70页 |
5.5.1 保证独立董事的知情权 | 第70页 |
5.5.2 保证独立董事的工作条件 | 第70页 |
5.5.3 设立独立董事的行权机构 | 第70页 |
5.6 市场机制 | 第70-72页 |
5.6.1 明确独立董事任职资格 | 第70-71页 |
5.6.2 规范独立董事选聘程序 | 第71页 |
5.6.3 加强独立董事培训 | 第71-72页 |
6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