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32页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第16-19页 |
1.2 学术目的及范围 | 第19-21页 |
1.2.1 学术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20-21页 |
1.3 依据的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1.3.1 美学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1.3.2 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功能理论 | 第24-32页 |
第2章 早期山水画发生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32-86页 |
2.1 与绘画有关的文化性因素的构成及作用 | 第32-43页 |
2.1.1 形式知觉模式的构成 | 第32-34页 |
2.1.2 一般文化性因素的构成 | 第34-42页 |
2.1.3 一般文化性因素对山水画认知模式建立的作用 | 第42-43页 |
2.2 自然山水认知模式的建立与认知表现 | 第43-53页 |
2.2.1 关于自然山水的基本知觉模式的建立 | 第43-46页 |
2.2.2 关于自然山水认知模式构建后的认知表现 | 第46-53页 |
2.3 写实性山水画风格的建立 | 第53-73页 |
2.3.1 山水画的发生与独立成科——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53-56页 |
2.3.2 山水画的发展与基本模式建立——隋唐时期 | 第56-60页 |
2.3.3 山水画风格化建立的初期——五代时期 | 第60-66页 |
2.3.4 中国画创作题材转换的发生与发展 | 第66-73页 |
2.4 审美知觉模式确立后山水画风格分析 | 第73-86页 |
2.4.1 早期山水画的具体图式 | 第74-78页 |
2.4.2 早期山水画笔墨语汇的具体表现 | 第78-86页 |
第3章 宋元山水画风格衍变的认知机理分析 | 第86-116页 |
3.1 宋代山水画风格衍变的具体条件分析 | 第86-97页 |
3.1.1 宋代特定社会性因素的构成 | 第87-91页 |
3.1.2 特定社会性因素对山水画发展的具体影响 | 第91-97页 |
3.2 元代山水画风格衍变的具体条件分析 | 第97-102页 |
3.2.1 元代特定社会性因素的构成 | 第97-99页 |
3.2.2 特定社会性因素对山水画发展的具体影响 | 第99-102页 |
3.3 形式知觉模式在宋元山水画审美价值观发展中的作用 | 第102-116页 |
3.3.1 审美表现的递进 | 第102-111页 |
3.3.2 山水画审美价值的递进发展 | 第111-116页 |
第4章 宋元山水画风格的具体形态分析 | 第116-146页 |
4.1 北宋山水画风格的具体形态 | 第116-122页 |
4.1.1 李成 | 第116-119页 |
4.1.2 范宽 | 第119-120页 |
4.1.3 郭熙 | 第120-122页 |
4.2 南宋山水画风格的具体形态 | 第122-131页 |
4.2.1 李唐 | 第123-127页 |
4.2.2 刘松年 | 第127-129页 |
4.2.3 马远、夏圭 | 第129-131页 |
4.3 元代山水画风格的具体形态 | 第131-146页 |
4.3.1 赵孟頫的引领作用 | 第132-138页 |
4.3.2 元四家 | 第138-146页 |
第5章 宋元山水画笔墨技法及审美精神衍变分析 | 第146-190页 |
5.1 形式知觉特征影响下的笔墨转换 | 第146-165页 |
5.1.1 知觉特性在绘画风格衍变中作用 | 第147-150页 |
5.1.2 笔墨技法的衍变 | 第150-155页 |
5.1.3 山水画中具体表现技法分析 | 第155-165页 |
5.2 水墨的深化 | 第165-172页 |
5.2.1 用色的弱化 | 第166-168页 |
5.2.2 水墨的简淡 | 第168-172页 |
5.3 宋元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分析 | 第172-190页 |
5.3.1 北宋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分析 | 第172-175页 |
5.3.2 南宋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分析 | 第175-178页 |
5.3.3 元代山水画审美特征分析 | 第178-190页 |
第6章 审美接受主体在山水画风格衍变中的作用 | 第190-230页 |
6.1 宋元时期帝王、权贵阶层在山水画风格衍变中的作用 | 第191-209页 |
6.1.1 利害性意识作用下的接受主体审美意识的建构 | 第192-200页 |
6.1.2 帝王、权贵阶层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 第200-209页 |
6.2 宋元时期文人阶层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 第209-221页 |
6.2.1 文人阶层审美取向分析 | 第210-213页 |
6.2.2 文人阶层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 第213-221页 |
6.3 审美接受主体中商人、市民阶层对山水画风格衍变的作用 | 第221-230页 |
6.3.1 商人阶层对山水画风格衍变的影响 | 第222页 |
6.3.2 艺术赞助人的作用 | 第222-226页 |
6.3.3 市民阶层对山水画风格衍变的影响 | 第226-23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30-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40-242页 |
致谢 | 第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