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精神生活的概述 | 第14-19页 |
2.1 精神生活的概念 | 第14-16页 |
2.1.1 精神生活的主体 | 第14-15页 |
2.1.2 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内容 | 第15页 |
2.1.3 精神生活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 | 第15-16页 |
2.2 关于精神生活的意义 | 第16-19页 |
2.2.1 精神生活是人个性的内在表现和存在本质 | 第16页 |
2.2.2 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能赋予人生一种生活的意义 | 第16-17页 |
2.2.3 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能提高人的生存境界 | 第17页 |
2.2.4 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能给人提供高远的人生意境 | 第17页 |
2.2.5 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 | 第17-19页 |
3 当代中国县城居民精神生活的现状 | 第19-33页 |
3.1 关于中国县城居民的精神健康状况的调查 | 第19-23页 |
3.1.1 不同年龄群体,精神健康状况不同 | 第19-21页 |
3.1.2 不同类别群体,精神健康状况不同 | 第21-22页 |
3.1.3 网络游戏成为精神健康的条件 | 第22-23页 |
3.2 当代中国县城居民精神生活之价值观念 | 第23-26页 |
3.2.1 经济价值观念 | 第23-24页 |
3.2.2 道德价值观念 | 第24-26页 |
3.3 当代中国县城居民精神生活方式选择状况 | 第26-28页 |
3.4 当代中国县城居民精神生活中的公共文化生活状况 | 第28-31页 |
3.5 宗教对当代中国县城居民精神生活的影响 | 第31-33页 |
4 当代中国县城居民精神生活问题的原因 | 第33-40页 |
4.1 民众自身价值观念的错位 | 第33-34页 |
4.1.1 当代中国县城居民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误 | 第33页 |
4.1.2 精神生活发展前瞻性不足 | 第33-34页 |
4.1.3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严重 | 第34页 |
4.2 教育状况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1 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 第34-35页 |
4.2.2 社会道德教育的不足 | 第35页 |
4.3 公共文化生活缺失的影响 | 第35-37页 |
4.3.1 公共文化生活管理的失误 | 第35-36页 |
4.3.2 民众主体性的缺失 | 第36-37页 |
4.4 宗教的特殊影响 | 第37-40页 |
4.4.1 宗教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领域 | 第37-38页 |
4.4.2 宗教成为人的客观需要 | 第38页 |
4.4.3 宗教的客观功能随之发挥作用 | 第38-40页 |
5 对未来中国县城居民精神生活的设想和建议 | 第40-45页 |
5.1 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 第40-41页 |
5.1.1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疏导体系 | 第40页 |
5.1.2 重视和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 第40页 |
5.1.3 帮助建立居民心理素质 | 第40-41页 |
5.2 提高公民道德意识 | 第41页 |
5.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41-42页 |
5.4 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 | 第42页 |
5.4.1 健全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机制,优化资金的分配 | 第42页 |
5.4.2 增强县城文化内生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 | 第42页 |
5.5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 第42-43页 |
5.5.1 宣传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 第43页 |
5.5.2 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 第43页 |
5.6 知识分子发挥引领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