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1.1 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 | 第12-14页 |
1.1.1 植物对钙的吸收和分布 | 第12-13页 |
1.1.2 植物中的钙信号 | 第13-14页 |
1.2 植物细胞内钙结合蛋白 | 第14-17页 |
1.2.1 按组成分类 | 第14页 |
1.2.2 EF-hand motif的构象 | 第14-15页 |
1.2.3 主要的钙靶蛋白 | 第15-17页 |
1.3 CaM和CML蛋白构象和功能研究 | 第17-18页 |
1.4 CDPK蛋白构象和功能研究 | 第18-19页 |
1.5 钙调磷酸酶B类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CBL) | 第19页 |
1.6 植物钙结合小分子蛋白功能的研究 | 第19-21页 |
1.6.1 植物钙结合小分子蛋白基因的起源 | 第19-20页 |
1.6.2 植物钙结合小分子蛋白功能的鉴定 | 第20-21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0页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3-2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2 菌株和载体 | 第23-24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40页 |
2.2.1 水稻幼苗培养和逆境处理 | 第25-26页 |
2.2.2 水稻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26-28页 |
2.2.3 CTAB法提取水稻DNA | 第28-29页 |
2.2.4 smCaBPs基因超表达和原核表达引物的设计 | 第29页 |
2.2.5 PCR的条件 | 第29-30页 |
2.2.6 RT-PCR | 第30-31页 |
2.2.7 PCR产物的加尾、回收产物连接T载体 | 第31页 |
2.2.8 感受态制备 | 第31-32页 |
2.2.9 连接产物转化 | 第32-33页 |
2.2.10 菌落PCR、质粒提取和测序 | 第33-34页 |
2.2.11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检测 | 第34-36页 |
2.2.12 融合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 第36页 |
2.2.13 钙离子结合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2.2.14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愈伤组织转基因 | 第37-38页 |
2.2.15 潮霉素筛选纯合突变体和转基因植株 | 第38页 |
2.2.16 双引物法鉴定T-DNA纯合突变体 | 第38-39页 |
2.2.17 形态性状观察 | 第39-40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0-58页 |
3.1 3个水稻钙结合小分子蛋白基因smCaBPs的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3.1.1 smCaBP1、smCaBP2和smCaBP3基因的发现与命名 | 第40-41页 |
3.1.2 植物钙结合小分子蛋白的同源性分析 | 第41页 |
3.1.3 smCaBP1、smCaBP2和smCaBP3的EF-hand motif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2 smCaBP1、smCaBP2和smCaBP3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生化活性分析 | 第42-45页 |
3.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43页 |
3.2.2 原核表达蛋白的诱导合成和纯化 | 第43-45页 |
3.2.3 smCaBPs在体外钙离子结合的检测 | 第45页 |
3.3 smCaBP1、smCaBP2和smCaBP3基因在胁迫下的诱导表达 | 第45-47页 |
3.4 smCaBP1、smCaBP2和smCaBP3基因功能的分析 | 第47-58页 |
3.4.1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3.4.2 smCaBP1、smCaBP2和smCaBP3基因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 第48-51页 |
3.4.3 smCaBP1、smCaBP2和smCaBP3超表达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 第51-54页 |
3.4.4 smCaBP1和smCaBP2超表达转基因植株对外源ABA的敏感性 | 第54-56页 |
3.4.5 smCaBP1和smCaBP2超表达转基因植株耐盐性和耐干旱性鉴定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4.1 水稻中钙结合小分子蛋白基因的发现 | 第58页 |
4.2 水稻中钙结合小分子蛋白钙结合活性的分析 | 第58-59页 |
4.3 水稻中钙结合小分子蛋白基因功能的鉴定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78页 |
附录Ⅰ 常用试剂的配方 | 第69-75页 |
附录Ⅱ 引物序列 | 第75-76页 |
附录Ⅲ 用于聚类分析的氨基酸序列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