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2.1 社会治理 | 第12页 |
1.2.2 网格 | 第12-13页 |
1.2.3 网格化服务管理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4.1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第15-16页 |
1.4.2 协同理论 | 第16页 |
1.4.3 绩效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5.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5.2 实际意义 | 第17-18页 |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网格化管理发展状况及案例的典型性分析 | 第20-27页 |
2.1 我国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2.1.1 以城市管理为主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 第20-21页 |
2.1.2 以维稳为主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 第21页 |
2.1.3 以社会管理为主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 第21-22页 |
2.1.4 以社会治理为趋势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 第22页 |
2.2 网格化管理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2-25页 |
2.2.1 网格化管理流程再造机制还不健全 | 第23页 |
2.2.2 网格化管理多元共治机制还不完善 | 第23-24页 |
2.2.3 网格化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还不科学 | 第24-25页 |
2.3 资阳市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典型性分析 | 第25-27页 |
2.3.1 流程再造的快捷性 | 第26页 |
2.3.2 多元治理的优势性 | 第26页 |
2.3.3 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资阳市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案例描述 | 第27-37页 |
3.1 资阳市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主要背景 | 第27-30页 |
3.1.1 资阳市概况 | 第27页 |
3.1.2 近年来资阳市社会管理发展情况 | 第27-28页 |
3.1.3 资阳市社会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28-30页 |
3.2 资阳市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模式内容 | 第30-33页 |
3.2.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 第30-31页 |
3.2.2 科学划分社区网格 | 第31页 |
3.2.3 组建网格员队伍 | 第31页 |
3.2.4 构建“六四一一”工作架构 | 第31-32页 |
3.2.5 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 第32页 |
3.2.6 有效处置基层各类社会矛盾问题 | 第32-33页 |
3.3 资阳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工作措施 | 第33-34页 |
3.3.1 党政主导统筹 | 第33页 |
3.3.2 多种形式推动 | 第33页 |
3.3.3 营造浓厚氛围 | 第33页 |
3.3.4 落实工作保障 | 第33-34页 |
3.4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3.4.1 初期试点阶段 | 第34页 |
3.4.2 城乡覆盖阶段 | 第34页 |
3.4.3 全面提升阶段 | 第34-35页 |
3.5 资阳市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主要成效 | 第35-37页 |
3.5.1 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 第35页 |
3.5.2 提高了精细服务水平 | 第35页 |
3.5.3 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 | 第35-36页 |
3.5.4 破解了社会治理难题 | 第36页 |
3.5.5 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流程再造机制分析 | 第37-50页 |
4.1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 | 第37-38页 |
4.2 传统城乡社会管理流程的主要特征 | 第38-39页 |
4.2.1 城市传统社会管理流程特征 | 第38-39页 |
4.2.2 农村传统社会管理流程特征 | 第39页 |
4.3 网格化服务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性和原则 | 第39-40页 |
4.3.1 网格化服务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性 | 第39-40页 |
4.3.2 网格化服务管理流程的原则 | 第40页 |
4.4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流程再造的关键做法 | 第40-48页 |
4.4.1 建立三级指挥管理体系 | 第40-42页 |
4.4.2 建立四级服务管理层级 | 第42-43页 |
4.4.3 建立闭环运行流程机制 | 第43-44页 |
4.4.4 明确部门(单位)工作职能 | 第44-45页 |
4.4.5 以信息化为引领和支撑 | 第45-48页 |
4.5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流程再造的实效性分析 | 第48-50页 |
4.5.1 指挥体系扁平化 | 第48-49页 |
4.5.2 事项办理层级化 | 第49页 |
4.5.3 服务管理主动化 | 第49页 |
4.5.4 管理流程信息化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分析 | 第50-64页 |
5.1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关键因素 | 第50-51页 |
5.2 网格化服务管理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重要性 | 第51页 |
5.3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关键做法 | 第51-61页 |
5.3.1 社区(村)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 第51-54页 |
5.3.2 网格员充分发挥核心基础作用 | 第54-57页 |
5.3.3 公共组织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作用 | 第57-58页 |
5.3.4 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协同参与作用 | 第58-61页 |
5.4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实效性分析 | 第61-64页 |
5.4.1 社区统筹协调效用分析 | 第61-62页 |
5.4.2 网格员核心基础效用分析 | 第62页 |
5.4.3 公共组织主体责任效用分析 | 第62页 |
5.4.4 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效用分析 | 第62-64页 |
第六章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 第64-81页 |
6.1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设置的关键因素 | 第64-65页 |
6.1.1 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设置的关键因素 | 第64-65页 |
6.1.2 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设置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65页 |
6.2 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 第65-66页 |
6.3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设置的关键做法 | 第66-79页 |
6.3.1 综合绩效评价范围设置的“合理性” | 第66-67页 |
6.3.2 综合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的“公正性” | 第67-77页 |
6.3.3 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设置的“有效性” | 第77-79页 |
6.4 资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的实效性分析 | 第79-81页 |
6.4.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79页 |
6.4.2 评价内容公正化 | 第79页 |
6.4.3 评价手段科技化 | 第79-80页 |
6.4.4 评价指标精细化 | 第80-81页 |
第七章 资阳市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案例的启示 | 第81-85页 |
7.1 建立流程再造机制是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关键要素 | 第81-82页 |
7.1.1 科学设置管理层级 | 第81页 |
7.1.2 积极优化部门职能 | 第81页 |
7.1.3 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 | 第81-82页 |
7.2 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是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核心精髓 | 第82-83页 |
7.2.1 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 | 第82页 |
7.2.2 加强网格队伍的管理和使用 | 第82页 |
7.2.3 提升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管理水平 | 第82-83页 |
7.2.4 有效整合多元社会力量参与 | 第83页 |
7.3 科学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是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根本保障 | 第83-85页 |
7.3.1 建立客观的绩效评价机制 | 第83页 |
7.3.2 加大社会公众监督力度 | 第83-84页 |
7.3.3 有效运用绩效评价结果 | 第84-8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8.1 结论 | 第85页 |
8.2 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