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重要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2.1 相关重要理论 | 第18-22页 |
2.1.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20页 |
2.1.2 要素禀赋理论 | 第20页 |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2.1.4 国家竞争力理论 | 第21-22页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2.2.1 再工业化 | 第23-24页 |
2.2.2 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 第24-27页 |
2.2.3 国外研究评述 | 第27页 |
2.3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7-33页 |
2.3.1 再工业化 | 第27-28页 |
2.3.2 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 第28-32页 |
2.3.3 国内研究评述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 | 第33-41页 |
3.1 “再工业化”政策内容及实践成效 | 第33-38页 |
3.1.1 “再工业化”政策内容 | 第33-37页 |
3.1.2 “再工业化”实践成效 | 第37-38页 |
3.2 “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1 促进制造业从中国向发达国家回流 | 第39页 |
3.2.2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由互补关系转为竞争关系 | 第39-40页 |
3.2.3 贸易摩擦增多,中国贸易环境逐渐恶化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54页 |
4.1 总体情况分析 | 第41-44页 |
4.1.1 出口总量分析 | 第41-42页 |
4.1.2 出口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4.2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44-47页 |
4.2.1 面临的机遇 | 第44-46页 |
4.2.2 面临的挑战 | 第46-47页 |
4.3 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第47-54页 |
4.3.1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出口竞争力 | 第50-51页 |
4.3.2 “再工业化”前后中国制造业行业出口竞争力变动情况 | 第51-52页 |
4.3.3 德、日、美各国制造业分行业出口竞争力 | 第52-53页 |
4.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54-70页 |
5.1 实证分析方法介绍 | 第54-57页 |
5.1.1 面板数据 | 第54页 |
5.1.2 面板数据模型 | 第54-57页 |
5.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57-59页 |
5.2.1 被解释变量 | 第57页 |
5.2.2 解释变量 | 第57-59页 |
5.2.3 数据的来源 | 第59页 |
5.3 实证分析过程及实证结果 | 第59-70页 |
5.3.1 制造业总体实证分析 | 第59-62页 |
5.3.2 原材料工业实证分析 | 第62-64页 |
5.3.3 消费品工业实证分析 | 第64-66页 |
5.3.4 装备制造业实证分析 | 第66-68页 |
5.3.5 实证结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70-78页 |
6.1 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70-73页 |
6.1.1 德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 第70-71页 |
6.1.2 德国制造业发展特点 | 第71-73页 |
6.2 美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73-75页 |
6.2.1 美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 第73-74页 |
6.2.2 美国制造业发展特点 | 第74-75页 |
6.3 日本制造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75-77页 |
6.3.1 日本制造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 第75-76页 |
6.3.2 日本制造业发展特点 | 第76-77页 |
6.4 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经验启示 | 第77-78页 |
第七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78-85页 |
7.1 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 | 第78-79页 |
7.1.1 国家层面上的前瞻布局和统筹谋划 | 第78页 |
7.1.2 立法保障战略实施 | 第78-79页 |
7.1.3 成立专门职能部门 | 第79页 |
7.2 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 | 第79-80页 |
7.2.1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 第79页 |
7.2.2 促进职业教育的大范围扩展 | 第79-80页 |
7.2.3 注重产业工人的培养 | 第80页 |
7.3 加大产业集群扶持力度 | 第80-81页 |
7.3.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第80-81页 |
7.3.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第81页 |
7.3.3 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程度 | 第81页 |
7.4 提升中小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81-83页 |
7.4.1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 第82页 |
7.4.2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 第82-83页 |
7.4.3 提高微创新能力 | 第83页 |
7.5 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 第83-85页 |
7.5.1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84页 |
7.5.2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 第84页 |
7.5.3 推动融合机制和组织模式创新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附录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