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两种典型水稻土剖面细菌生物多样性及其矿物风化效应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8页
    第一节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第14-20页
        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内涵第14-15页
        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第15-18页
            2.1 传统微生物平板培养法第15页
            2.2 生理学方法(BIOLOG)第15-16页
            2.3 基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法第16-17页
            2.4 基于细胞膜化学成分的生物化学法(PLFA/FAME)第17-18页
        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第18-19页
        4 生物群落梯度分析简介第19-20页
            4.1 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ent analysis)第19页
            4.2 间接梯度分析(Indirect gradient annlysis)第19-20页
            4.3 约束直接梯度分析方法第20页
    第二节 矿物风化细菌资源及其多样性第20-27页
        1 矿物风化作用及其类型第20-21页
        2 矿物风化细菌多样性研究进展第21-24页
            2.1 研究矿物风化作用的意义第21页
            2.2 矿物风化细菌研究进展第21-23页
            2.3 各类自然环境中矿物风化细菌多样性第23-24页
        3 微生物参与矿物风化作用的机理第24-25页
        4 水稻土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第25-27页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1 研究内容第27页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水稻土剖面细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8-56页
    1 材料第28-31页
        1.1 土壤样品采集第28-29页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第29-31页
        1.3 PCR引物及克隆载体第31页
    2 实验方法第31-35页
        2.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31-32页
        2.2 土壤样品总DNA提取第32-33页
        2.3 细菌16S rDNA V3区扩增第33页
        2.4 细菌16S rDNA V3区PCR-DGGE第33-34页
        2.5 数据分析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53页
        3.1 土壤理化因子分析第35-37页
        3.2 太湖水稻土剖面细菌16S rRNA基因V3区DGGE分析第37-41页
        3.3 盐亭紫色水稻土剖面细菌16S rRNA基因V3区DGGE分析第41-46页
        3.4 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6-53页
    4 讨论第53-56页
        4.1 水稻土中细菌群落的垂直分布第53-55页
        4.2 水稻土中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第55-56页
第三章 水稻土剖面中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第56-72页
    1 材料第56页
    2 实验方法第56-57页
        2.1 BIOLOG ECO板简介第56页
        2.2 微生物的提取、稀释及培养第56页
        2.3 数据分析第56-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69页
        3.1 AWCD和香农多样性指标第57-61页
        3.2 水稻土剖面各层微生物对底物利用程度的分析第61-63页
        3.3 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第63-68页
        3.4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第68-69页
    4 讨论第69-72页
第四章 水稻土剖面中矿物风化细菌的多样性及其风化特性研究第72-110页
    第一节 矿物风化细菌的种群分布及其风化特性第72-97页
        1 材料第72页
        2 实验方法第72-74页
            2.1 土壤微生物计数及细菌的分离保存第72页
            2.2 摇瓶条件下供试菌株对黑云母的风化作用第72-73页
            2.3 供试菌株产铁载体能力的研究第73页
            2.4 水稻土剖面高效矿物风化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3-7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4-94页
            3.1 水稻土剖面各层细菌数量第74-75页
            3.2 摇瓶条件下供试菌株对黑云母的风化作用第75-78页
            3.3 供试菌株产铁载体能力的研究第78-80页
            3.4 高效矿物风化能力细菌的种群分析第80-89页
            3.5 水稻土矿物风化细菌对黑云母的风化模式第89-94页
        4 讨论第94-97页
            4.1 水稻土矿物风化细菌对黑云母的风化效果第94-96页
            4.2 水稻土中高效矿物风化细菌种群的分布第96-97页
    第二节 矿物风化细菌1007的分类地位研究第97-110页
        1 材料第97-98页
            1.1 菌株第97-98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第98页
        2 方法第98-103页
            2.1 菌株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性状第98页
            2.2 API鉴定系统分析第98-99页
            2.3 菌体极性脂类成分分析第99页
            2.4 菌体细胞脂肪酸成分分析第99-100页
            2.5 菌体异戊二烯醌分析第100页
            2.6 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100-101页
            2.7 细菌G+C mol%含量的测定第101-102页
            2.8 DNA-DNA同源性测定第102-10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3-110页
            3.1 细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第103页
            3.2 API鉴定系统第103-105页
            3.3 菌株极性脂类分析第105-106页
            3.4 细胞脂肪酸和菌体醌组成分析和比较第106-107页
            3.5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107-108页
            3.6 菌株DNA G+C mol%分析第108-109页
            3.7 菌株DNA-DNA同源性分析第109-110页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10-112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6页
附录第126-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投稿)论文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微生境钾质粗面岩表生细菌群落结构与细菌对岩石的风化效应研究
下一篇:根瘤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及共生岛水平转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