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森林土壤生物学论文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前言第13-15页
1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5-24页
    1.1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概况第15-16页
    1.2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第16-18页
        1.2.1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研究第16-17页
        1.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研究第17-18页
    1.3 森林土壤呼吸研究进展第18-20页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第20-23页
        1.4.1 宏基因组学技术第20-21页
        1.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第21-22页
        1.4.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第22-23页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第23-24页
2 试验样地和实验方法第24-29页
    2.1 试验样地的设置和概况第24-26页
        2.1.1 样地的设置第24-25页
        2.1.2 样地的概况第25-26页
    2.2 试验方法第26-29页
        2.2.1 土壤样品采集第26页
        2.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6-27页
        2.2.3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第27页
            2.2.3.1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第27页
            2.2.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第27页
        2.2.4 土壤各组分呼吸的测定第27页
        2.2.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27-29页
            2.2.5.1 两种方法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第27-28页
            2.2.5.2 原核微生物16SrNA的扩增第28页
            2.2.5.3 原核微生物16S rDNA的酶切第28-29页
            2.2.5.4 T-RFLP图谱分析第29页
            2.2.5.5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第29页
        2.2.6 统计分析第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55页
    3.1 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第29-35页
        3.1.1 土壤总呼吸的月动态变化第29-30页
        3.1.2 杉木根系呼吸的月动态变化第30-31页
        3.1.3 土壤异养呼吸的月动态变化第31-34页
            3.1.3.1 枯枝落叶层呼吸的月动态变化第32-33页
            3.1.3.2 无根系土壤呼吸的变化第33-34页
        3.1.4 土壤各组分呼吸的相关性第34-35页
    3.2 土壤有机碳含量第35-38页
        3.2.1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季节性变化第35-37页
        3.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性变化第37-38页
    3.3 土壤DNA提取方法选择第38-41页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41-47页
        3.4.1 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第41-43页
        3.4.2 各种林分类型不同季节微生物群落种属的差异第43-45页
        3.4.3 同季节三种林分间所含有的微生物群落种属差异第45-46页
        3.4.4 各种林分不季节微生物群落相似性比较第46-47页
    3.5 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第47-55页
        3.5.1 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3.5.2 土壤呼吸相关微生物群落分析第48-49页
        3.5.3 三种林分中土壤呼吸相关微生物群落功能分析第49-55页
4 讨论第55-60页
    4.1 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变化第55-56页
    4.2 土壤中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变化第56-58页
        4.2.1 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变化第56-57页
        4.2.2 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变化第57页
        4.2.3 土壤中有机碳和土壤呼吸的相关性第57-58页
    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季节性动态变化第58-60页
        4.3.1 DNA提取方法第58页
        4.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第58-60页
        4.3.3 土壤呼吸相关微生物群落第6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0-64页
    5.1 结论第60-62页
    5.2 问题与展望第62-64页
        5.2.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62-63页
        5.2.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附录Ⅰ第71-76页
附录Ⅱ第76-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个新的DL等位突变体的形态特征、表达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采前不同处理对芒果采后果实生理特性和风味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