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自动化组态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相关关键技术 | 第13-18页 |
1.3.1 组态技术 | 第13页 |
1.3.2 分布式控制系统技术 | 第13-15页 |
1.3.3 现场总线技术 | 第15-17页 |
1.3.4 PC与PLC数据通信技术 | 第17-18页 |
1.4 项目来源 | 第18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 论文预期创新点 | 第19页 |
1.7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监控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 第21-24页 |
2.1 组态软件的设计目标和要求 | 第21页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1-22页 |
2.3 系统主要功能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监控系统硬件结构 | 第24-34页 |
3.1 系统硬件选型与系统硬件结构 | 第24-29页 |
3.1.1 系统各部分硬件简介 | 第24-27页 |
3.1.2 系统硬件结构 | 第27-29页 |
3.2 通讯设计 | 第29-33页 |
3.2.1 触摸屏与PLC通信 | 第29-31页 |
3.2.2 PC上位机与PLC通信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触摸屏-PLC监控程序设计 | 第34-49页 |
4.1 PLC控制程序设计 | 第34-40页 |
4.2 触摸屏监控界面设计 | 第40-48页 |
4.2.1 PLC选择界面 | 第40-42页 |
4.2.2 PLC控制界面 | 第42-46页 |
4.2.3 I/O状态监测界面 | 第46-47页 |
4.2.4 辅助界面 | 第47-48页 |
4.2.5 功能界面 | 第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PC-PLC监控程序设计 | 第49-58页 |
5.1 通信程序设计要点 | 第49-50页 |
5.1.1 通信口设定及打开、关闭 | 第49页 |
5.1.2 发送通信命令 | 第49页 |
5.1.3 接收数据 | 第49页 |
5.1.4 处理数据 | 第49-50页 |
5.1.5 人机交互界面 | 第50页 |
5.2 PLC编程口通信协议 | 第50-52页 |
5.2.1 命令帧格式 | 第50页 |
5.2.2 响应帧格式 | 第50-51页 |
5.2.3 地址计算 | 第51-52页 |
5.2.4 强制置位与复位 | 第52页 |
5.3 系统软件结构及实现 | 第52-57页 |
5.3.1 PLC站点选择窗口 | 第54页 |
5.3.2 PLC控制窗口 | 第54-55页 |
5.3.3 接口设置窗口 | 第55-56页 |
5.3.4 自动运行设置窗口 | 第56-57页 |
5.3.5 I/O状态监测窗口 | 第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验证 | 第58-73页 |
6.1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 第58页 |
6.1.1 系统测试指标 | 第58页 |
6.1.2 系统测试环境 | 第58页 |
6.1.3 系统测试目标 | 第58页 |
6.1.4 系统测试步骤 | 第58页 |
6.2 系统测试结果 | 第58-71页 |
6.2.1 触摸屏-PLC系统在线模拟测试 | 第58-65页 |
6.2.2 触摸屏-PLC系统实际运行测试 | 第65-67页 |
6.2.3 PC-PLC系统测试 | 第67-71页 |
6.3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7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3-75页 |
7.1 总结 | 第73-74页 |
7.1.1 研究意义 | 第73页 |
7.1.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73-74页 |
7.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4页 |
7.1.4 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74页 |
7.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