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寄生虫学论文

鸡堆型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在侵入部位特异性中的作用

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英文缩略语第19-21页
前言第21-24页
    参考文献第23-24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24-76页
    第一章 鸡球虫病和堆型艾美耳球虫第24-42页
        1 鸡球虫病概述第24-31页
            1.1 病原第24-25页
            1.2 生活史第25-26页
            1.3 流行病学第26-27页
            1.4 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27页
            1.5 鸡球虫病的防治第27-31页
        2 鸡球虫子孢子侵入肠上皮细胞机理第31-34页
            2.1 鸡球虫子孢子侵入过程第31-32页
            2.2 鸡球虫子孢子侵入的特异性第32页
            2.3 鸡球虫侵入过程中的关键分子第32-34页
        3 展望鸡球虫的研究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2页
    第二章 微线体蛋白第42-60页
        1 微线蛋白的概述第42页
        2 MICs蛋白分子结构域及其细胞受体第42-46页
            2.1 凝血酶致敏蛋白-1型结构域(Thrombospondin-1 type 1 domains,TSR)第42-43页
            2.2 Von Willebrand A结构域/整合素inserted(Ⅰ)结构域第43-44页
            2.3 Apple/PAN结构域第44-45页
            2.4 EGF-样结构域第45页
            2.5 凝集素(Lectin)结构域第45-46页
        3 粘着复合物:组装和调节第46-48页
            3.1 低聚物的形成第46-47页
            3.2 微线体内和寄生虫表面的配体构像及分布第47-48页
        4 表面受体的分布和构像: 大小和结构第48-49页
        5 微线蛋白在穿越生物屏障中的作用第49-50页
        6 总结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60页
    第三章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第60-76页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第60-66页
            1.1 酵母双杂交系统第60-63页
            1.2 串联亲和纯化(Tandem affinty purification,TAP)第63页
            1.3 免疫共沉淀技术(Co-immunoprecipitation technique)第63-64页
            1.4 GST-Pul down第64页
            1.5 Far-Western blotting第64-65页
            1.6 蛋白质芯片第65页
            1.7 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第65-66页
        2 生物物理学研究技术第66-70页
            2.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energy transfer,FRET)第66-68页
            2.2 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第68-70页
        3 总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76-270页
    第四章 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可溶性全蛋白中与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结合的蛋白的鉴定及功能分析第76-10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7-84页
            1.1 实验材料第77-79页
            1.2 实验方法第79-84页
        2 结果第84-97页
            2.1 E.acervulina子孢子的纯化第84页
            2.2 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E.acervulina子孢子全蛋白第84-86页
            2.3 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鉴定第86页
            2.4 E.acervulina子孢子全蛋白与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第86-87页
            2.5 与E.acervulina子孢子全蛋白共培养的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第87-88页
            2.6 LC-MS/MS分析和鉴定结合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E.acervulina子孢子蛋白第88-94页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4-97页
        3 讨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4页
    第五章 EaMIC2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第104-14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05-125页
            1.1 实验材料第105-106页
            1.2 实验方法第106-125页
        2 结果第125-138页
            2.1 EaMIC2保守序列的扩增第125页
            2.2 EaMIC2基因3'和5'端的扩增第125-126页
            2.3 EaMIC2 ORF和mpmEaMIC2的扩增及序列分析第126-127页
            2.4 EaMIC2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进化树的绘制第127-130页
            2.5 pCold TF-mpmEaMIC2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第130页
            2.6 重组mpmEaMIC2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复性第130-131页
            2.7 大鼠抗mpmEaMIC2抗体效价的检测第131页
            2.8 免疫印迹分析mpmEaMIC2重组蛋白及EaMIC2天然的蛋白第131-132页
            2.9 EaMIC2在子孢子和裂殖子时期的表达第132-134页
            2.10 重组蛋白mpmEaMIC2抗E.acervulina保护性第134-135页
            2.11 免疫重组蛋白mpmEaMIC2后鸡血清中IgG滴度和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第135-137页
            2.12 免疫后鸡脾脏中CD4~+和CD8~+的变化第137-138页
        3 讨论第138-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6页
    第六章 EaMIC5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第146-17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47-153页
            1.1 实验材料第147页
            1.2 实验方法第147-153页
        2 结果第153-163页
            2.1 EaMIC5基因3'和5'端的扩增第153页
            2.2 EaMIC5 ORF的扩增和序列分析第153-154页
            2.3 EaMIC5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进化树的绘制第154-155页
            2.4 pET-32a-EaMIC5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第155-156页
            2.5 EaMIC5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复性第156-157页
            2.6 大鼠抗EaMIC5抗体的效价检测第157页
            2.7 免疫印迹分析重组和天然的EaMIC5第157-158页
            2.8 EaMIC5在子孢子和裂殖子时期的表达第158-160页
            2.9 重组蛋白EaMIC5抗E.acervulina保护性第160-161页
            2.10 免疫重组蛋白EaMIC5后鸡血清中IgG滴度和sCD4、sCD8及细胞因子浓度第161-163页
        3 讨论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0页
    第七章 EaMIC3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第170-19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70-177页
            1.1 实验材料第170-171页
            1.2 实验方法第171-177页
        2 结果第177-191页
            2.1 EaMIC3保守序列的扩增第177-178页
            2.2 EaMIC3基因3'和5'端的扩增第178页
            2.3 EaMIC3 ORF的扩增和序列分析第178-179页
            2.4 EaMIC3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进化树的绘制第179-183页
            2.5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aMIC3 ORF的鉴定第183页
            2.6 EaMIC3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复性第183-184页
            2.7 大鼠抗EaMIC3抗体效价的检测第184页
            2.8 免疫印迹分析重组和天然的EaMIC3第184-185页
            2.9 EaMIC3在子孢子和裂殖子时期的表达第185-187页
            2.10 重组蛋白EaMIC3抗E.acervulina的免疫保护性第187页
            2.11 免疫重组蛋白EaMIC3后鸡血清中IgG滴度和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第187-189页
            2.12 免疫后鸡脾脏中CD4~+和CD8~+的变化第189-191页
        3 讨论第191-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198页
    第八章 EaMIC3及其基序在E.acervulina子孢子侵入过程中的作用第198-22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99-207页
            1.1 实验材料第199-200页
            1.2 实验方法第200-207页
        2 结果第207-221页
            2.1 EaMARs、EaMAR12、EaMAR4-7、EtMAR1bcde、EtMAR1b和EtMAR1cde的PCR扩增第207-208页
            2.2 pET-32a-EaMARs、pET-32a-EtMAR1bcde、pET-32a-EtMAR1b、pET-32a-EaMAR12-EtMAR1b-EaMAR4-7和pET-32a-EaMAR3-EtMAR1cde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第208-209页
            2.3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复性第209-211页
            2.4 大鼠抗EaMIC3和EtMAR1bcde抗体的效价检测第211页
            2.5 EaMIC3在子孢子中的定位第211页
            2.6 EaMIC3与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第211-212页
            2.7 EaMIC3-MARs结构域蛋白与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结合的能力第212-213页
            2.8 EaMICs和EaMARs与不同肠段的结合能力第213-216页
            2.9 子孢子侵入的抑制第216-221页
        3 讨论第221-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28页
    第九章 EaMIC3-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构建及EaMIC3结合分子的筛选第228-2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9-248页
            1.1 实验材料第229-230页
            1.2 方法第230-248页
        2 结果第248-260页
            2.1 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总RNA质量检测第248-249页
            2.2 LD PCR合成cDNA双链的检测第249页
            2.3 双链cDNA的纯化第249-250页
            2.4 双链cDNA的均一化第250-251页
            2.5 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cDNA文库质量的评价第251-252页
            2.6 重组诱饵质粒pDHB1-EaMIC3的构建与鉴定第252-253页
            2.7 诱饵质粒pDHB1-EaMIC3在NMY51酵母中表达的检测第253页
            2.8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性检测第253-255页
            2.9 筛选3-AT的最适浓度第255-256页
            2.10 酵母双杂交初次筛选结果第256页
            2.11 返回酵母验证结果第256-257页
            2.12 返回验证阳性捕获质粒中插入基因的鉴定第257-258页
            2.13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258-260页
        3 讨论第260-265页
        参考文献第265-270页
全文总结第270-272页
致谢第272-274页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274-276页

论文共2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巨型艾美耳球虫四种微线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及与鸡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
下一篇: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保护性单抗的制备及宿主microRNA对病毒复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