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电动二轮车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 | 第16-2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国内外交通事故深度调查 | 第16-17页 |
2.3 成都地区电动二轮车事故深度调查 | 第17-18页 |
2.4 成都地区电动二轮车交通事故数据分析 | 第18-25页 |
2.4.1 概述 | 第18-19页 |
2.4.2 交通事故数据来源 | 第19页 |
2.4.3 事故数据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2.4.4 成都地区电动二轮车事故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事故重建方法和骑车人损伤评价 | 第26-32页 |
3.1 概述 | 第26页 |
3.2 汽车-电动二轮车事故重建方法 | 第26-29页 |
3.2.1 概述 | 第26页 |
3.2.2 传统模型 | 第26-27页 |
3.2.3 经验模型 | 第27-28页 |
3.2.4 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3.3 事故重建多刚体软件PC-Crash介绍 | 第29页 |
3.4 骑车人损伤评价 | 第29-31页 |
3.4.1 概述 | 第29-30页 |
3.4.2 头部损伤评价 | 第30-31页 |
3.4.3 下肢损伤评价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典型汽车-电动二轮车碰撞事故重建研究 | 第32-46页 |
4.1 概述 | 第32页 |
4.2 典型的汽车-电动二轮车碰撞事故重建 | 第32-42页 |
4.2.1 事故基本信息描述 | 第32-37页 |
4.2.2 帧间差法计算车速 | 第37-38页 |
4.2.3 多刚体软件PC-Crash的事故重建 | 第38-41页 |
4.2.4 典型事故重建 | 第41-42页 |
4.3 事故重建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汽车-电动二轮车碰撞事故中骑车人损伤研究 | 第46-73页 |
5.1 概述 | 第46页 |
5.2 典型案例重建分析 | 第46-47页 |
5.3 重建仿真试验设计 | 第47-51页 |
5.3.1 汽车车型对电动二轮车骑车人损伤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2 汽车碰撞车速对电动二轮车骑车人损伤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3 电动二轮车车速对电动二轮车骑车人损伤的影响 | 第50页 |
5.3.4 碰撞类型对电动二轮车骑车人损伤的影响 | 第50-51页 |
5.4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65页 |
5.4.1 汽车车型对骑车人响应过程和损伤的影响 | 第51-55页 |
5.4.2 汽车碰撞车速对骑车人响应过程和损伤的影响 | 第55-57页 |
5.4.3 电动二轮车车速对骑车人响应过程和损伤的影响 | 第57-59页 |
5.4.4 碰撞类型对骑车人响应过程和损伤的影响 | 第59-65页 |
5.5 典型碰撞类型的碰撞角度和接触位置对骑车人损伤的影响 | 第65-72页 |
5.5.1 重建仿真试验设计 | 第65-67页 |
5.5.2 重建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6.1 总结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