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动态 | 第13-20页 |
1.2.1 汛期分期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2.2 汛限水位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1.2.3 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 | 第19-20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 实例工程概况 | 第23-27页 |
1.5.1 流域概况 | 第23-24页 |
1.5.2 工程特性 | 第24-25页 |
1.5.3 水文资料 | 第25-26页 |
1.5.4 运行调度方案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水库汛期分期研究 | 第27-44页 |
2.1 概述 | 第27-28页 |
2.2 Fisher最优分割法 | 第28-30页 |
2.2.1 Fisher最优分割法原理 | 第28页 |
2.2.2 分割步骤 | 第28-30页 |
2.3 布谷鸟搜索—投影寻踪法 | 第30-33页 |
2.3.1 投影寻踪法简介及原理 | 第30-31页 |
2.3.2 布谷鸟搜索概述 | 第31-32页 |
2.3.3 布谷鸟搜索—投影寻踪法计算步骤 | 第32-33页 |
2.4 实例研究 | 第33-43页 |
2.4.1 基于Fisher最优分割法的澄碧河水库汛期分期 | 第33-38页 |
2.4.2 基于布谷鸟搜索—投影寻踪法的水库汛期分期 | 第38-40页 |
2.4.3 分期结果与对比 | 第40-41页 |
2.4.4 分期划定和验证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水库汛期分期设计洪水及汛限水位控制域研究 | 第44-68页 |
3.1 分期设计洪水研究 | 第44-45页 |
3.1.1 洪水选样 | 第44页 |
3.1.2 频率分析 | 第44-45页 |
3.2 基于Frank Copula函数的分期设计洪水研究 | 第45-49页 |
3.2.1 Frank Copula函数简介 | 第45-46页 |
3.2.2 分期设计洪水频率和防洪标准的关系构建 | 第46-49页 |
3.2.3 分期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 | 第49页 |
3.3 分期汛限水位控制域确定 | 第49-52页 |
3.3.1 调洪演算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3.3.2 支持向量机在水库特征曲线拟合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3.4 实例研究 | 第52-67页 |
3.4.1 分期洪水选样 | 第52-53页 |
3.4.2 分期设计洪水频率分析 | 第53-56页 |
3.4.3 基于Frank Copula函数的分期设计洪水推求 | 第56-58页 |
3.4.4 分期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 | 第58-62页 |
3.4.5 分期汛限水位控制域确定 | 第62-66页 |
3.4.6 成果分析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水库汛期分期调度效应研究 | 第68-84页 |
4.1 汛期分期调度的风险分析 | 第68-73页 |
4.1.1 风险概念及性质 | 第68-69页 |
4.1.2 水库风险因子识别 | 第69页 |
4.1.3 水库风险率 | 第69-71页 |
4.1.4 上游淹没影响 | 第71-72页 |
4.1.5 下游淹没影响 | 第72-73页 |
4.2 汛期分期调度的效益分析 | 第73-75页 |
4.2.1 水库效益因子识别 | 第73页 |
4.2.2 发电效益 | 第73-74页 |
4.2.3 工业供水效益 | 第74页 |
4.2.4 居民生活供水效益 | 第74-75页 |
4.3 实例分析 | 第75-83页 |
4.3.1 水库风险与效益因子 | 第75页 |
4.3.2 风险分析 | 第75-80页 |
4.3.3 效益分析 | 第80-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汛限水位多目标模糊优选研究 | 第84-94页 |
5.1 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方法 | 第84-87页 |
5.2 优选目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 第87-89页 |
5.2.1 优选目标体系构建 | 第87页 |
5.2.2 优选目标权重确定 | 第87-89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89-93页 |
5.3.1 优选目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 第90-92页 |
5.3.2 最优汛限水位方案确定 | 第92-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