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1 文献法 | 第10页 |
1.3.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第10-1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2.1 增能理论 | 第12页 |
2.2.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2页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2-13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3.1 国内已有研究分析 | 第13-15页 |
2.3.2 国外已有研究分析 | 第15-17页 |
第3章“低龄助高龄”新型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背景以及活动内容 | 第17-28页 |
3.1“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背景 | 第17-23页 |
3.1.1 Y区老年人口特征 | 第17-20页 |
3.1.2 Y区养老模式现状 | 第20-23页 |
3.2 受访者基本情况 | 第23页 |
3.3 低龄服务高龄的优势 | 第23-25页 |
3.3.1 低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好 | 第24页 |
3.3.2 低龄老人文化水平较高 | 第24页 |
3.3.3 低龄老人有充足的时间 | 第24-25页 |
3.3.4 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同质性较强 | 第25页 |
3.4“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 | 第25-28页 |
3.4.1 基本生活照料服务 | 第25-26页 |
3.4.2 医疗健康服务 | 第26页 |
3.4.3 精神关怀服务 | 第26-27页 |
3.4.4 提高老人自身能力 | 第27-28页 |
第4章 Y区社会工作者为低龄老人增权赋能过程 | 第28-32页 |
4.1 服务对象匹配 | 第28-29页 |
4.1.1 分组 | 第28页 |
4.1.2 入户调查 | 第28页 |
4.1.3 询问家人意见 | 第28-29页 |
4.2“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的培训方式 | 第29页 |
4.3“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的培训内容 | 第29-31页 |
4.3.1 成长小组构建 | 第29-30页 |
4.3.2 专业培训讲座 | 第30页 |
4.3.3 信息登记与兑换服务 | 第30页 |
4.3.4 经验交流分享会 | 第30-31页 |
4.4“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效果评价 | 第31-32页 |
第5章 社会工作者对“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活动的介入 | 第32-35页 |
5.1 社会工作专业化优势 | 第32-33页 |
5.1.1 发展可利用的低龄老人资源 | 第32页 |
5.1.2 减轻家庭以及社区居委会的压力 | 第32-33页 |
5.1.3 培养低龄老人志愿服务团队 | 第33页 |
5.2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 第33-35页 |
5.2.1 服务者角色 | 第33页 |
5.2.2 组织协调者角色 | 第33-34页 |
5.2.3 资源链接者角色 | 第34页 |
5.2.4 政策执行者角色 | 第34页 |
5.2.5 社会支持者角色 | 第34页 |
5.2.6 活动评估者角色 | 第34-35页 |
结论与反思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A 访谈提纲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