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46页 |
1.1 植物对昆虫抗性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 植物抵御刺吸式取食昆虫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植物相关抗性QTL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植物QTL的图位克隆 | 第17-20页 |
1.4.1 植物QTL的初级定位 | 第17-19页 |
1.4.2 植物QTL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 第19-20页 |
1.5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33页 |
1.5.1 水稻褐飞虱及其危害方式 | 第20-21页 |
1.5.2 水稻抗褐飞虱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5.3 水稻褐飞虱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23-24页 |
1.5.4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和QTL定位 | 第24-28页 |
1.5.5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 第28-31页 |
1.5.6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应用 | 第31-33页 |
1.6 现有的育种策略 | 第33-45页 |
1.6.1 常规育种 | 第33页 |
1.6.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的原理及其优势 | 第33-37页 |
1.6.3 基于MAS的育种策略 | 第37页 |
1.6.4 MAS在回交育种上的应用 | 第37-39页 |
1.6.5 MAS在基因聚合育种上的应用 | 第39-43页 |
1.6.6 基因芯片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1.7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45-46页 |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46-5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6-47页 |
2.1.1 抗褐飞虱材料的QTL定位及其主效QTL的精细定位 | 第46页 |
2.1.2 9311多个近等基因系的材料来源 | 第46-47页 |
2.1.3 褐飞虱种群的来源及繁殖 | 第4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7-53页 |
2.2.1 叶片DNA的抽提及SSR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2.2.2 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8-49页 |
2.2.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9页 |
2.2.4 褐飞虱抗性的表型鉴定 | 第49-51页 |
2.2.5 9311背景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51-52页 |
2.2.6 RICE6K芯片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52-53页 |
2.2.7 田间农艺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53页 |
2.2.8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3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53-94页 |
3.1 AUS69中抗褐飞虱QTL定位 | 第53-67页 |
3.1.1 AUS69/9311F_(2:3)群体褐飞虱抗性频率表现 | 第53-54页 |
3.1.2 AUS69/9311F_(2:3)分离群体抗性QTL扫描 | 第54-57页 |
3.1.3 Bph30和Bph31抗性验证及效应分析 | 第57-60页 |
3.1.4 Bph31的精细定位 | 第60-64页 |
3.1.5 Bph31的候选基因预测 | 第64页 |
3.1.6 Bph31候选基因的序列比较 | 第64-67页 |
3.2 9311多基因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表型评价 | 第67-94页 |
3.2.1 供体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 | 第67-69页 |
3.2.2 9311多个褐飞虱抗性基因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69-74页 |
3.2.3 9311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分析 | 第74-76页 |
3.2.4 9311近等基因系的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76-80页 |
3.2.5 9311近等基因系褐飞虱取食后蜜露分泌量分析 | 第80-84页 |
3.2.6 9311近等基因系的褐飞虱存活率鉴定 | 第84-85页 |
3.2.7 成簇存在的抗褐飞虱基因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85-90页 |
3.2.8 9311近等基因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考查 | 第90-94页 |
4 讨论 | 第94-102页 |
4.1 水稻抗性QTL的鉴定与克隆 | 第94-96页 |
4.2 MAS在育种改良中的作用 | 第96-98页 |
4.3 RICE6K芯片在育种改良中的作用 | 第98-99页 |
4.4 褐飞虱基因簇中基因的异同 | 第99-100页 |
4.5 多基因近等基因系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 | 第100-102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附录 | 第112-117页 |
个人简历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