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AT模型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产流产沙模拟研究--以龙溪河流域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SWAT模型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国外应用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应用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SWAT模型概述 | 第16-19页 |
1.3.1 SWAT模型简介 | 第16-17页 |
1.3.2 SWAT模型结构及原理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1.2 气候 | 第22页 |
2.1.3 植被、土壤 | 第22页 |
2.1.4 河流水文 | 第22-23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3 SWAT模型构建与模拟过程 | 第24-37页 |
3.1 SWAT模型的输入输出文件 | 第24-25页 |
3.2 建立属性数据库 | 第25-30页 |
3.2.1 土地利用数据库 | 第25-26页 |
3.2.2 土壤数据库 | 第26-29页 |
3.2.3 气象数据库 | 第29-30页 |
3.3 空间数据处理 | 第30-33页 |
3.3.1 地形投影与变换 | 第30页 |
3.3.2 数字高程地图(DEM) | 第30-31页 |
3.3.3 土地利用类型图 | 第31-32页 |
3.3.4 土壤类型图 | 第32-33页 |
3.3.5 流域水系划分图 | 第33页 |
3.4 模型的模拟过程 | 第33-37页 |
3.4.1 子流域的划分 | 第33-34页 |
3.4.2 HRU分析 | 第34-35页 |
3.4.3 输入数据文件 | 第35页 |
3.4.4 模型运行 | 第35-37页 |
4 SWAT模型在龙溪河流域的应用 | 第37-44页 |
4.1 SWATCUP不确定性分析 | 第37页 |
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7-39页 |
4.3 模型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4.4 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 第40-44页 |
4.4.1 径流量的校准与验证 | 第40-42页 |
4.4.2 泥沙量的校准与验证 | 第42-44页 |
5 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44-64页 |
5.1 流域产流产沙时空特征 | 第44-48页 |
5.1.1 流域产流产沙时间特征 | 第44-47页 |
5.1.2 流域产流产沙空间特征 | 第47-48页 |
5.2 气候变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48-54页 |
5.2.1 气候变化的情景设置 | 第48-49页 |
5.2.2 气候变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49-54页 |
5.3 不同时间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54-58页 |
5.3.1 2000-2010 年土地利用类型 | 第54-56页 |
5.3.2 不同时间情景土地利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56-58页 |
5.4 不同空间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产沙影响 | 第58-64页 |
5.4.1 不同空间情景土地利用情景设置 | 第58-59页 |
5.4.2 不同空间情景土地利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59-64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创新点 | 第65页 |
6.3 不足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