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采石场造成的影响研究 | 第15-16页 |
2.2 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 第16-19页 |
2.2.1 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2.2.2 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3 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 第19-23页 |
2.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19-20页 |
2.3.2 矿区(采石场)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20页 |
2.3.3 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 | 第20-21页 |
2.3.4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2.4 景观格局评价研究 | 第23-26页 |
2.4.1 景观格局研究 | 第23-24页 |
2.4.2 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8页 |
3.1.1 区位 | 第26页 |
3.1.2 自然概况 | 第26-27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3.2.1 采石场数据来源 | 第28页 |
3.2.2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景观评价数据来源 | 第28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3.1 单因子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确定 | 第28页 |
3.3.2 单因子敏感性计算与综合生态敏感性因子计算 | 第28页 |
3.3.3 景观格局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3.3.4 生态修复模式选择 | 第29页 |
3.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9-30页 |
4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30-48页 |
4.1 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 第30-34页 |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0页 |
4.1.2 二类指标数据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4.1.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1-34页 |
4.2 单因子敏感性分析 | 第34-44页 |
4.2.1 单因子敏感性分级标准 | 第34-35页 |
4.2.2 单因子敏感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4.3 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44-48页 |
4.3.1 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单因子权重 | 第44-45页 |
4.3.2 综合生态敏感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5 景观格局分析 | 第48-55页 |
5.1 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 | 第48-49页 |
5.1.1 景观格局 | 第48-49页 |
5.1.2 采石场景观改造依据 | 第49页 |
5.2 采石场景观评价 | 第49-55页 |
5.2.2 评价方法 | 第49-51页 |
5.2.3 采石场景观改造评价 | 第51-55页 |
6 采石场生态修 | 第55-61页 |
6.1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采石场态生态修复的关系 | 第55-57页 |
6.1.1 采石场生态环境现状 | 第55-56页 |
6.1.2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关系 | 第56-57页 |
6.2 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选择 | 第57-61页 |
6.2.1 生态修复原则 | 第57页 |
6.2.2 生态修复技术 | 第57-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62页 |
7.3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7.3.1 论文不足 | 第62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