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燃料化学工业论文

Comamonas sp. MQ及其强化体系合成靛蓝类色素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TABLE OF CONTENTS第11-14页
图目录第14-17页
表目录第17-18页
主要符号与英文缩写表第18-19页
1 靛蓝类色素的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第19-39页
    1.1 废水资源化与靛蓝类色素的合成第19-22页
        1.1.1 废水资源化的研究概述第19-20页
        1.1.2 靛蓝类色素的性质及其合成方法第20-22页
    1.2 靛蓝类色素的微生物合成研究第22-35页
        1.2.1 微生物合成靛蓝类色素的研究概述第22-23页
        1.2.2 靛蓝类色素合成的菌株资源第23-26页
        1.2.3 靛蓝类色素合成的功能酶资源第26-35页
    1.3 微生物群落及其强化体系的研究第35-37页
        1.3.1 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第35-36页
        1.3.2 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第36-37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7-39页
        1.4.1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第37-38页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8-39页
2 靛蓝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第39-6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9-47页
        2.1.1 实验材料第39-42页
        2.1.2 实验方法第42-47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7-60页
        2.2.1 不同底物诱导的污泥体系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特性第47-49页
        2.2.2 靛蓝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49-52页
        2.2.3 菌株MQ生长细胞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特性第52-54页
        2.2.4 菌株MQ休眠细胞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特性第54-57页
        2.2.5 菌株MQ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产物鉴定及机理解析第57-60页
    2.3 本章小结第60-62页
3 萘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吲哚衍生物的转化第62-8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2-70页
        3.1.1 实验材料第62-64页
        3.1.2 实验方法第64-7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70-83页
        3.2.1 萘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及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第70-73页
        3.2.2 萘双加氧酶基因的序列分析第73-76页
        3.2.3 萘双加氧酶基因的外源表达第76-77页
        3.2.4 重组大肠杆菌对吲哚衍生物的转化第77-83页
    3.3 本章小结第83-84页
4 重组大肠杆菌转化吲哚及色氨酸合成靛蓝类色素的研究第84-10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4-88页
        4.1.1 实验材料第84-85页
        4.1.2 实验方法第85-8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88-99页
        4.2.1 重组大肠杆菌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特性研究第88-90页
        4.2.2 金属离子对重组大肠杆菌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影响第90-91页
        4.2.3 典型焦化废水组分对重组大肠杆菌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影响第91-92页
        4.2.4 重组大肠杆菌转化色氨酸合成靛蓝类色素的特性研究第92-97页
        4.2.5 外加2-吲哚酮和靛红对靛玉红合成的影响第97-99页
    4.3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5 活性污泥体系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研究第100-12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0-105页
        5.1.1 实验材料第100-101页
        5.1.2 实验方法第101-105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05-120页
        5.2.1 活性污泥体系的靛蓝合成性能第105-107页
        5.2.2 活性污泥体系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第107-108页
        5.2.3 强化菌的存活状态分析第108-111页
        5.2.4 活性污泥体系微生物群落的动态演替分析第111-113页
        5.2.5 活性污泥体系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第113-117页
        5.2.6 活性污泥体系微生物群落组成与靛蓝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第117-120页
    5.3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6 结论、创新点、建议第122-124页
    6.1 主要结论第122-123页
    6.2 创新点摘要第123页
    6.3 建议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5页
附录A Comamonas sp.MQ的16S rRNA基因序列登陆GenBank第135-137页
附录B Comamonas sp.MQ中萘双加氧酶基因序列登陆GenBank第137-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作者简介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模拟的间位开环产物水解酶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
下一篇:Fostrie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