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碰撞法规介绍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及其发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及其发展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汽车碰撞仿真分析的概况 | 第14-15页 |
1.3.1 国外汽车碰撞仿真分析研究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3.2 国内汽车碰撞仿真分析研究发展概况 | 第15页 |
1.4 汽车碰撞的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方法及发展 | 第15-17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9-39页 |
2.1 有限元的基本思想、发展应用概况和趋势 | 第19-20页 |
2.2 有限元的特性 | 第20页 |
2.3 显示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20-26页 |
2.3.1 物体的构型描述 | 第21-22页 |
2.3.2 运动微分方程 | 第22页 |
2.3.3 动量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方程 | 第22-23页 |
2.3.4 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2.3.5 碰撞过程中的有限元离散化 | 第24-26页 |
2.4 单元计算的单点积分与沙漏控制 | 第26-28页 |
2.5 时间积分和时间步长控制 | 第28-29页 |
2.5.1 时间积分和稳定性 | 第28-29页 |
2.5.2 时间步长控制 | 第29页 |
2.6 整车碰撞中的壳体单元理论 | 第29-34页 |
2.6.1 Hughes-Liu薄壳单元理论 | 第30-32页 |
2.6.2 Belytschko-Tsay薄壳单元理论 | 第32-34页 |
2.7 接触碰撞算法 | 第34-38页 |
2.7.1 接触碰撞算法概述 | 第34-35页 |
2.7.2 接触碰撞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35-3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汽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57页 |
3.1 常用软件概况 | 第39-41页 |
3.1.1 HyperWorks概况 | 第39页 |
3.1.2 LS-DYNA概况 | 第39-41页 |
3.1.3 MADYMO概况 | 第41页 |
3.2 整车CAD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3.2.1 几何模型的简化处理 | 第42页 |
3.2.2 CAD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3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50页 |
3.3.1 建模原则 | 第44页 |
3.3.2 车身模型的几何清理 | 第44-45页 |
3.3.3 网格划分及孔洞处理 | 第45页 |
3.3.4 网格质量控制 | 第45-46页 |
3.3.5 材料及其定义 | 第46-49页 |
3.3.6 焊点及铰链的连接 | 第49-50页 |
3.4 刚性体的建模 | 第50页 |
3.5 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3.6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定义和参数的设置 | 第52-54页 |
3.6.1 初始、载荷、约束条件设置 | 第52-53页 |
3.6.2 计算控制参数设置 | 第53-54页 |
3.7 K文件的输出 | 第54页 |
3.8 求解 | 第54-5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汽车侧面碰撞的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57-85页 |
4.1 侧面移动障碍壁碰撞 | 第57-69页 |
4.1.1 试验法规 | 第57-58页 |
4.1.2 试验分析内容 | 第58-59页 |
4.1.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9页 |
4.2 侧面刚性柱碰撞 | 第69-78页 |
4.2.1 试验法规 | 第69-70页 |
4.2.2 试验分析内容 | 第70页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8页 |
4.3 侧面移动壁张碰撞与侧面刚性柱碰撞分析对比 | 第78-82页 |
4.3.1 侵入量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4.3.2 速度加速度对比分析 | 第79-80页 |
4.3.3 能量对比分析 | 第80-82页 |
4.4 提高侧面碰撞安全性措施 | 第82-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结论 | 第85页 |
5.2 本文的不足和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