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MIMO 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9-11页 |
1.3 论文的主要章节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MIMO 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12-27页 |
2.1 无线信道的一般模型 | 第12-15页 |
2.1.1 大尺度传播模型 | 第12-14页 |
2.1.2 小尺度传播模型 | 第14-15页 |
2.2 MIMO 信道模型 | 第15-17页 |
2.2.1 MIMO 系统物理模型 | 第15-16页 |
2.2.2 MIMO 信道模型的演变 | 第16-17页 |
2.3 MIMO 信道建模 | 第17-20页 |
2.3.1 基于统计数据的非物理 MIMO 信道模型及其典型 | 第18-19页 |
2.3.2 基于传输参数的物理 MIMO 信道模型及其典型 | 第19-20页 |
2.4 MIMO 应用技术分类 | 第20-26页 |
2.4.1 空间分集技术 | 第20-25页 |
2.4.2 空间复用技术 | 第25-26页 |
2.4.3 波束赋形技术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MIMO 信道容量分析 | 第27-43页 |
3.1 香农公式的应用原理 | 第27-30页 |
3.1.1 香农公式的定义 | 第27-28页 |
3.1.2 香农公式的应用 | 第28-29页 |
3.1.3 两种香农效率的讨论 | 第29-30页 |
3.2 MIMO 信道容量分析 | 第30-39页 |
3.2.1 MIMO 信道容量公式的推导过程 | 第30-33页 |
3.2.2 几种特殊情形的容量 | 第33-34页 |
3.2.3 信道的各态历经容量及中断容量 | 第34-39页 |
3.3 影响 MIMO 信道容量的因素 | 第39-42页 |
3.3.1 天线相关性影响 | 第39-40页 |
3.3.2 莱斯因子影响 | 第40-41页 |
3.3.3 发端功率分配算法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MIMO 中多天线技术的应用 | 第43-61页 |
4.1 多天线技术分类 | 第43-45页 |
4.2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 第45-56页 |
4.2.1 智能天线的基本结构 | 第45-47页 |
4.2.2 智能天线的波束赋形原理 | 第47-51页 |
4.2.3 多波束波束赋形 | 第51-53页 |
4.2.4 多波束波束赋形仿真分析 | 第53-56页 |
4.3 MIMO 中的多天线问题 | 第56页 |
4.4 MIMO 多天线与智能天线的结合研究 | 第56-60页 |
4.4.1 MIMO 中的波束赋形研究 | 第57-58页 |
4.4.2 下一代无线通信天线设计中智能天线与 MIMO 的结合方案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宽带无线通信中的 MIMO 应用分析 | 第61-76页 |
5.1 OFDM 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61-66页 |
5.1.1 技术思想 | 第61-62页 |
5.1.2 OFDM 调制和解调原理 | 第62-65页 |
5.1.3 OFDM 子载波频率间隔的选取 | 第65-66页 |
5.2 MIMO-OFDM 应用分析 | 第66-70页 |
5.2.1 MIMO-OFDM 基带模型 | 第67-68页 |
5.2.2 MIMO-OFDM 系统容量分析 | 第68-70页 |
5.3 空时编码在 OFDM 中的应用 | 第70-75页 |
5.3.1 空时编码的基本原理 | 第70-71页 |
5.3.2 空时编码性能分析 | 第71-72页 |
5.3.3 STC 与 OFDM 的结合应用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