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2-2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 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企业 | 第14-16页 |
二、 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 | 第16页 |
三、 社会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16-17页 |
四、 商业模式与公益商业模式 | 第17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三、 简要评介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24-25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二、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社会企业的产生:公益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 第27-37页 |
第一节 社会企业的产生背景 | 第27-32页 |
一、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困境 | 第27-30页 |
二、 成为企业探索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形式 | 第30-31页 |
三、 政府亟待解决改善社会治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 | 第31页 |
四、 社会企业自身遭遇合法性质疑和发展困境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商业模式的相关界定和运作机制 | 第32-34页 |
一、 商业模式的相关界定 | 第32-33页 |
二、 商业模式的运作机制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商业模式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意义 | 第34-37页 |
一、 造血能力的提升 | 第34-35页 |
二、 参与主体的扩充 | 第35页 |
三、 运转方式的改变 | 第35-36页 |
四、 目标使命的升级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社会企业的特征与功能:公益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 第37-47页 |
第一节 社会企业的兴起与发展 | 第37-40页 |
一、 社会企业在国外的兴起与发展 | 第37-38页 |
二、 社会企业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社会企业的特征 | 第40-42页 |
一、 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统一 | 第40页 |
二、 非营利性 | 第40-41页 |
三、 自治管理 | 第41页 |
四、 “人性的关怀” | 第41页 |
五、 社会企业家精神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社会企业的功能 | 第42-47页 |
一、 社会组织角度 | 第42-43页 |
二、 社会治理角度 | 第43页 |
三、 改善民生角度 | 第43-45页 |
四、 经济发展角度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社会企业典型个案剖析:公益商业模式运作机制 | 第47-56页 |
第一节 个案描述 | 第47-51页 |
一、 携职大学生求职旅社 | 第48页 |
二、 欣耕工坊 | 第48-49页 |
三、 The Big Issue 杂志社 | 第49-50页 |
四、 “Track2000”社区回收服务中心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案例商业模式的比较 | 第51-56页 |
一、 社会企业运作独立性 | 第52页 |
二、 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 | 第52-53页 |
三、 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 | 第53-54页 |
四、 社会企业的收费模式 | 第54页 |
五、 社会企业的融入性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社会企业发展困境:公益目的与商业运作的界分与统一 | 第56-68页 |
第一节 社会公益目的实现程度低 | 第56-59页 |
一、 使命偏离和满意度下降 | 第56-57页 |
二、 社会企业的融入性较低 | 第57-58页 |
三、 业务领域拓展具有盲目性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商业运作缺乏效率 | 第59-62页 |
一、 资金短缺 | 第59-60页 |
二、 版权纠纷的隐患 | 第60页 |
三、 营销手段难以匹配 | 第60-61页 |
四、 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和监管 | 第61-62页 |
第三节 社会公益目的与商业运作结合的挑战 | 第62-65页 |
一、 对社会企业缺乏认知 | 第62-63页 |
二、 人力资源缺失 | 第63-64页 |
三、 缺乏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 | 第64页 |
四、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对社会企业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 | 第65-68页 |
一、 社会企业与多方积极互动 | 第65-66页 |
二、 社会企业与市场营销 | 第66页 |
三、 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社会企业未来发展:完善公益商业模式的对策思路 | 第68-81页 |
第一节 社会企业自身的完善 | 第68-74页 |
一、 提高商业模式运作效率 | 第68-70页 |
二、 善于扬长避短和增强融入性 | 第70-71页 |
三、 探索有效的业务拓展和沟通之道 | 第71-72页 |
四、 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 | 第72-74页 |
五、 关注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 | 第74页 |
第二节 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74-81页 |
一、 提高对社会企业的认知度 | 第75页 |
二、 扩大对外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 第75-77页 |
三、 培育适宜的市场环境 | 第77-78页 |
四、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后记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