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1.1 甜瓜与白粉病概述 | 第14-19页 |
1.1.1 甜瓜与白粉病菌 | 第14页 |
1.1.2 白粉病菌对植物寄主的侵染 | 第14-16页 |
1.1.3 甜瓜白粉病菌的种类 | 第16-17页 |
1.1.4 甜瓜白粉病发病症状和规律 | 第17-18页 |
1.1.5 甜瓜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18页 |
1.1.6 甜瓜白粉病抗性基因 | 第18-19页 |
1.2 植物的抗病性 | 第19-23页 |
1.2.1 植物的结构抗性 | 第20-21页 |
1.2.2 植物的生理生化抗性 | 第21-22页 |
1.2.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 | 第22-23页 |
1.3 多胺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23-30页 |
1.3.1 植物体内多胺的生物合成和降解代谢途径 | 第23-25页 |
1.3.2 多胺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第25-28页 |
1.3.3 多胺在植物中的作用机制 | 第28-30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0-3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不同抗性甜瓜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比较观察 | 第33-39页 |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2.1 不同抗性甜瓜品种的气孔及刺毛特征 | 第34-35页 |
2.2.2 不同抗性甜瓜品种叶片蜡质含量比较 | 第35-36页 |
2.2.3 不同抗性甜瓜品种叶片微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36-37页 |
2.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不同抗性甜瓜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的多胺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研究 | 第39-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2.1 不同抗性甜瓜接种白粉病菌的发病情况 | 第41-42页 |
3.2.2 白粉病菌接种后不同抗性甜瓜抗氧化酶活性及 H2O2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3.2.3 白粉病菌接种后不同抗性甜瓜的多胺代谢变化 | 第43-44页 |
3.2.4 多胺类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外源 Spd 处理对甜瓜接种白粉病菌后内源多胺、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7-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4.2.1 Spd 处理后植株发病情况 | 第48-50页 |
4.2.2 Spd 处理后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50页 |
4.2.3 Spd 处理后甜瓜多胺类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50-52页 |
4.2.4 Spd 处理甜瓜后三种多胺含量的变化 | 第52-54页 |
4.2.5 Spd 处理对甜瓜抗氧化酶及 H2O2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外源多胺抑制剂 DCHA 对甜瓜生理特性及白粉病抗性的影响 | 第57-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5.2.1 DCHA 处理后‘Yuntian930’发病情况 | 第58-59页 |
5.2.2 DCHA 处理后甜瓜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59-60页 |
5.2.3 DCHA 处理后甜瓜多胺类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60-62页 |
5.2.4 DCHA 处理后甜瓜叶片三种多胺含量的变化 | 第62页 |
5.2.5 DCHA 处理对甜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2-64页 |
5.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抗病野生甜瓜‘Yuntian930’与 P. xanthii 互作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6-7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6.1.2 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7页 |
6.2.1 DGE 测序数据评估 | 第67页 |
6.2.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67-74页 |
6.2.3 差异表达基因的 GO 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74-75页 |
6.2.4 差异基因 KEGG 富集分析 | 第75-76页 |
6.2.5 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第76-77页 |
6.3 讨论 | 第77-79页 |
第七章 甜瓜白粉病响应基因 CmSAMDC 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鉴定 | 第79-96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2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79页 |
7.1.2 研究方法 | 第79-82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4页 |
7.2.1 CmSAMDC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2-85页 |
7.2.2 原核表达载体 pET-28a-CmSAMDC 的构建及表达分析 | 第85-87页 |
7.2.3 35S:: CmSAMDC-GFP 载体构建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87-88页 |
7.2.4 CmSAMDC 基因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拟南芥中的异源表达 | 第88-89页 |
7.2.5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特征和叶绿素含量 | 第89页 |
7.2.6 转 CmSAMDC 基因拟南芥的表达分析及对白粉病的抗性 | 第89-91页 |
7.2.7 转 CmSAMDC 基因拟南芥的耐盐性 | 第91-94页 |
7.2.8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激素含量变化 | 第94页 |
7.3 讨论 | 第94-96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第96-97页 |
8.1 全文结论 | 第96页 |
8.2 创新点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1页 |
附录 | 第111-128页 |
附录 1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11-112页 |
附录 2 试验补充图片 | 第112-115页 |
附录 3 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的扩增曲线与融解曲线 | 第115-116页 |
附录 4 腐胺、亚精胺和精胺色谱图 | 第116-117页 |
附录 5 石蜡切片方法 | 第117-119页 |
附录 6 CmSAMDC 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方法 | 第119-123页 |
附录 7 CmSAMDC 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方法 | 第123-126页 |
附录 8 CmSAMDC 基因转化拟南芥方法 | 第126-128页 |
缩略词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