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1.1 糖类化合物简介 | 第12-16页 |
1.1.1 糖类化合物的分类 | 第12-13页 |
1.1.2 糖类化合物的性质 | 第13-16页 |
1.1.2.1 旋光性与变旋光现象 | 第14页 |
1.1.2.2 化学性质 | 第14-16页 |
1.2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1.2.1 核苷类似物 | 第16-18页 |
1.2.2 糖酮衍生物 | 第18-19页 |
1.2.3 糖类化合物模板 | 第19-20页 |
1.3 阿洛糖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1.3.1 阿洛糖的性质 | 第20-21页 |
1.3.2 阿洛糖及衍生物的应用 | 第21-27页 |
1.3.2.1 在核苷类似物合成中的应用 | 第21-25页 |
1.3.2.2 在碳水化合物模板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3.2.3 在农用抗真菌药多氧菌素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3.2.4 在糖肽合成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3.3 阿洛糖及取代阿洛糖的合成 | 第27-30页 |
1.3.3.1 立体选择性合成法 | 第27-28页 |
1.3.3.2 微生物法 | 第28页 |
1.3.3.3 催化立体异构化法 | 第28-29页 |
1.3.3.4 化学合成法 | 第29-30页 |
1.4 化学法合成D-阿洛糖的关键技术 | 第30-37页 |
1.4.1 糖类化合物中羟基氧化方法 | 第30-33页 |
1.4.1.1 二甲亚砜(DMSO)体系 | 第30-31页 |
1.4.1.2 金属有机锡/溴[(Bu_2Sn)_2O/Br_2]体系 | 第31-32页 |
1.4.1.3 RuO_4体系 | 第32页 |
1.4.1.4 铬酸类氧化体系 | 第32-33页 |
1.4.2 糖化学中的羰基还原方法 | 第33-37页 |
1.4.2.1 在金属钠和叔醇作用下还原 | 第33页 |
1.4.2.2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还原 | 第33-34页 |
1.4.2.3 手性联萘酚类配体修饰的还原剂还原 | 第34-35页 |
1.4.2.4 金属复氢化物还原法 | 第35-36页 |
1.4.2.5 其他还原方法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37-42页 |
2.1 阿洛糖衍生物的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37-39页 |
2.1.1 化合物4、5、6和7的合成路线 | 第38页 |
2.1.2 10的合成路线 | 第38-39页 |
2.2 关键步骤反应方法的选择及研究 | 第39-42页 |
2.2.1 氧化与还原反应 | 第39-40页 |
2.2.2 异丙叉化及其他羟基保护方法 | 第40页 |
2.2.3 异丙叉基的选择性水解反应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42-55页 |
3.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42-44页 |
3.2 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器 | 第44页 |
3.2.1 分析仪器 | 第44页 |
3.2.2 固体核磁测定条件及参数 | 第44页 |
3.2.3 比旋光度的测定 | 第44页 |
3.3 主要原料及溶剂的精制 | 第44-45页 |
3.4 实验操作 | 第45-55页 |
3.4.1 1,2;5,6-二异丙叉基-α-D-葡萄糖(2)的合成 | 第45-47页 |
3.4.1.1 以丙酮为保护剂的合成法 | 第45-46页 |
3.4.1.2 2,2-二甲氧基丙烷为保护剂的二异丙叉化反应 | 第46页 |
3.4.1.3 产品的重结晶 | 第46-47页 |
3.4.2 3-苯甲酰基-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8)的合成 | 第47页 |
3.4.3 3-苯甲酰基-5,6-氧-二甲磺酰基-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10)的合成 | 第47页 |
3.4.4 氧化反应—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葡萄糖-3-酮(3)的合成 | 第47-49页 |
3.4.4.1 以三氧化铬吡啶络合物为氧化剂 | 第47-49页 |
3.4.4.2 采用重铬酸吡啶盐(PDC)作为氧化剂 | 第49页 |
3.4.4.3 吡啶氯铬酸盐氧化法 | 第49页 |
3.4.5 还原反应—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4)的合成 | 第49-50页 |
3.4.6 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2)的水解 | 第50-51页 |
3.4.6.1 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7)的合成 | 第50页 |
3.4.6.2 水解副产物的柱色谱分离和分析 | 第50-51页 |
3.4.7 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6)的合成 | 第51页 |
3.4.8 3-苯甲酰基-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9)的合成 | 第51-52页 |
3.4.9 树脂选择性水解法合成1,2-氧-异丙叉基-α-D-葡萄糖(7) | 第52页 |
3.4.10 α-D-阿洛糖(5)的合成 | 第52-53页 |
3.4.10.1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 | 第52页 |
3.4.10.2 1,2:5,6-二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4)水解合成(5) | 第52-53页 |
3.4.11 1,2-氧-异丙叉基-α-D-阿洛糖(2)的高碘酸钠氧化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羟基保护 | 第55-75页 |
4.1.异丙叉化反应合成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 | 第55-66页 |
4.1.1 概述 | 第55-56页 |
4.1.2 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2)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4.1.3 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2)与α-D-呋喃葡萄糖(1)的固体核磁表征 | 第57-59页 |
4.1.4 异丙叉保护反应影响因素 | 第59-66页 |
4.1.4.1 反应机理 | 第59-60页 |
4.1.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0-66页 |
4.1.5 小结 | 第66页 |
4.2 以2,2-二甲氧基丙烷为保护剂的异丙叉化法 | 第66-69页 |
4.2.1 反应机理 | 第66-67页 |
4.2.2 2,2-二甲氧基丙烷与丙酮保护剂的活性对比 | 第67-68页 |
4.2.3 小结 | 第68-69页 |
4.3 酰化反应合成3-苯甲酰基-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8) | 第69-72页 |
4.3.1 苯甲酰化产物8的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4.3.2 催化剂在苯甲酰化反应中的作用 | 第70-72页 |
4.3.3 影响因素讨论 | 第72页 |
4.4.3-苯甲酰基5,6-氧-二甲磺酰基-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10)的合成与分析 | 第72-75页 |
4.4.1 甲磺酰化反应机理 | 第73页 |
4.4.2 甲磺酰化反应影响因素 | 第73-74页 |
4.4.3 甲磺酰化产物10的结构分析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 第75-92页 |
5.1 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3-酮(3)的合成 | 第75-86页 |
5.1.1 反应机理 | 第76页 |
5.1.2 氧化反应主产物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 第76-78页 |
5.1.3 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78-82页 |
5.1.3.1 氧化剂种类的影响 | 第78-79页 |
5.1.3.2 氧化体系中活化剂的作用 | 第79-80页 |
5.1.3.3 物料摩尔比的影响 | 第80页 |
5.1.3.4 反应温度与时间的影响 | 第80-81页 |
5.1.3.5 溶剂及试剂的干燥程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5.1.4 产物的后处理方法 | 第82页 |
5.1.5 氧化物的水合物与氧化反应分离方法 | 第82-85页 |
5.1.6 氧化反应的分离方法 | 第85-86页 |
5.1.7 小结 | 第86页 |
5.2 1,2:5,6-氧-二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4)的合成 | 第86-91页 |
5.2.1 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的还原反应机理 | 第86-87页 |
5.2.2 硼氢化钠量与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87页 |
5.2.3 产品的后处理 | 第87-88页 |
5.2.4 水合物还原 | 第88-89页 |
5.2.5 差向异构体2与4的~1H-NMR谱特征 | 第89-91页 |
5.3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异丙叉基水解 | 第92-111页 |
6.1 异丙叉基完全水解合成D-阿洛糖(5) | 第92-93页 |
6.2 选择性部分水解合成1,2-氧-异丙叉基-α-D-阿洛糖(6) | 第93-96页 |
6.2.1 1,2-氧-异丙叉基-α-D-阿洛糖(6)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 第93-94页 |
6.2.2 水解条件的影响 | 第94-96页 |
6.2.2.1 酸催化剂与醇水比等条件的选择 | 第94-95页 |
6.2.2.2 以硫酸为催化剂的水解反应的终点控制 | 第95页 |
6.2.2.3 产品的后处理 | 第95-96页 |
6.3 选择性水解合成1,2-氧-异丙叉基-α-D-葡萄糖(7) | 第96-98页 |
6.3.1 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7)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 第96-97页 |
6.3.2 稀硫酸的浓度对异丙叉基选择性水解的影响 | 第97-98页 |
6.4 差向异构体6与7的~1H-NMR谱特征 | 第98-100页 |
6.5 二异丙叉基-α-D-阿洛糖衍生物的水解反应研究 | 第100-103页 |
6.5.1 水解反应机理 | 第100-101页 |
6.5.2 水解反应副产物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 第101-103页 |
6.6 选择性水解合成3-苯甲酰基-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9) | 第103-106页 |
6.6.1 3-苯甲酰基-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阿洛糖(9)的合成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6.6.2 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6.2.1 酸种类与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105页 |
6.6.2.2 浓度的影响 | 第105页 |
6.6.2.3 反应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7 二异丙叉基-α-D-阿洛糖衍生物的水解反应选择性 | 第106-107页 |
6.8 树脂催化水解反应新方法的研究 | 第107-110页 |
6.8.1 阳离子交换树脂作用机理 | 第108-109页 |
6.8.2 强酸性阳离子树脂与弱酸性阳离子树脂的应用效果比较 | 第109-110页 |
6.9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阿洛糖衍生物的应用 | 第111-116页 |
7.1 邻二醇氧化减碳 | 第111-113页 |
7.2 高碘酸钠氧化反应机理 | 第113页 |
7.3 1,2-氧-异丙叉基-α-D-核糖-5-醛的合成 | 第113-116页 |
7.3.1 硅胶负载高碘酸钠/四氢呋喃体系 | 第114-115页 |
7.3.2 高碘酸钠/甲醇-水氧化体系 | 第115页 |
7.3.3 1,2-氧-异丙叉基-α-D-核糖-5-醛(11)的衍生化 | 第115-11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附图 | 第130-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