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融合无损检测仪器设计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电磁融合无损检测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1.3.1 电涡流检测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巴克豪森检测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3-16页 |
2 电磁融合无损检测理论基础 | 第16-36页 |
2.1 电涡流检测原理 | 第16-21页 |
2.1.1 基本电磁理论 | 第16-18页 |
2.1.2 电涡流信号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1.3 电涡流阻抗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2 巴克豪森检测原理 | 第21-32页 |
2.2.1 磁畴和磁畴壁 | 第21-22页 |
2.2.2 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 第22-25页 |
2.2.3 巴克豪森信号产生和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2.2.4 巴克豪森信号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2.3 融合检测原理与可行性分析 | 第32-34页 |
2.3.1 融合检测原理 | 第32-33页 |
2.3.2 可行性分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电磁融合无损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36-54页 |
3.1 检测系统组成 | 第36页 |
3.2 信号检测部分设计 | 第36-44页 |
3.2.1 传感器布置方式 | 第36-38页 |
3.2.2 传感器检测模块 | 第38-41页 |
3.2.3 传感器激励模块 | 第41-42页 |
3.2.4 传感器整体设计 | 第42-44页 |
3.3 激励发生部分设计 | 第44-49页 |
3.3.1 信号发生电路设计 | 第44-46页 |
3.3.2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第46-48页 |
3.3.3 电流测量电路设计 | 第48-49页 |
3.4 信号调理部分设计 | 第49-50页 |
3.5 数据采集卡选择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4 电磁融合无损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第54-66页 |
4.1 虚拟仪器 | 第54-56页 |
4.1.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第54页 |
4.1.2 虚拟仪器的构成及优势 | 第54-56页 |
4.2 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环境 | 第56-57页 |
4.2.1 LabVIEW简介 | 第56-57页 |
4.2.2 LabVIEW编程特点 | 第57页 |
4.3 电磁融合无损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 第57-64页 |
4.3.1 电磁融合无损检测系统软件构架 | 第57-60页 |
4.3.2 参数设置模块 | 第60页 |
4.3.3 系统控制模块 | 第60-61页 |
4.3.4 数据分析模块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检测实验与分析 | 第66-86页 |
5.1 激励信号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 第66-72页 |
5.1.1 试样制作与实验系统 | 第66-67页 |
5.1.2 激励电压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 第67-69页 |
5.1.3 激励频率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 第69-72页 |
5.2 提离效应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 第72-75页 |
5.3 塑性变形试样检测结果 | 第75-79页 |
5.3.1 塑性变形试样制作 | 第75-77页 |
5.3.2 时域特征值检测结果 | 第77页 |
5.3.3 包络线和峰宽比检测结果 | 第77-78页 |
5.3.4 磁滞回线检测结果 | 第78-79页 |
5.4 缺陷试样检测结果 | 第79-85页 |
5.4.1 缺陷试样制作 | 第79-80页 |
5.4.2 宽度缺陷时域特征值检测结果 | 第80-82页 |
5.4.3 深度缺陷时域特征值检测结果 | 第82-83页 |
5.4.4 不同材料包络线和峰宽比检测结果 | 第83-84页 |
5.4.5 不同材料磁滞回线检测结果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6页 |
6.2 研究与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 第94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