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SDMBR与SBR反应器处理高氨氮废水对比实验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2 水体中氮的来源与危害第11-14页
        1.2.1 水体中氮的形态第11-12页
        1.2.2 水体中氮的来源第12-13页
        1.2.3 水体中氮的危害第13-14页
    1.3 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第14-18页
        1.3.1 物化法脱氮第14-16页
        1.3.2 传统生物法脱氮第16页
        1.3.3 新型生物法脱氮第16-18页
    1.4 SBR反应器第18-19页
        1.4.1 SBR反应器概述第18页
        1.4.2 SBR反应器脱氮研究第18-19页
    1.5 膜生物反应器第19-23页
        1.5.1 膜生物反应器第19页
        1.5.2 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第19-21页
        1.5.3 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缺点第21-22页
        1.5.4 膜生物反应器脱氮第22-23页
        1.5.5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第23页
    1.6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第23-24页
        1.6.1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概述第23页
        1.6.2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第23-24页
    1.7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4-26页
        1.7.1 研究的内容第24页
        1.7.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26-33页
    2.1 实验装置第26-27页
        2.1.1 SDMBR装置第26-27页
        2.1.2 SBR装置第27页
    2.2 实验材料第27-29页
        2.2.1 膜组件的选择第27-28页
        2.2.2 实验用水第28-29页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9-31页
        2.3.1 主要仪器第29页
        2.3.2 主要试剂第29-31页
    2.4 检测项目与测定方法第31-32页
    2.5 运行条件第32-33页
第3章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第33-40页
    3.1 实验的启动第33-34页
        3.1.1 污泥的接种第33页
        3.1.2 活性污泥的驯化第33-34页
    3.2 生物相的观察第34-36页
    3.3 培养结果与讨论第36-39页
        3.3.1 SDMBR反应器中驯化结果第36-38页
        3.3.2 SBR反应器中驯化结果研究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反应器稳定段运行效果对比第40-45页
    4.1 SDMBR反应器运行效果第40-42页
        4.1.1COD的去除效果与分析第40-41页
        4.1.2 氨氮的去除效果与分析第41页
        4.1.3 总氮的去除效果与分析第41-42页
    4.2 SBR反应器运行效果第42-44页
        4.2.1 COD的去除效果与分析第42-43页
        4.2.2 氨氮的去除效果与分析第43-44页
        4.2.3 总氮的去除效果与分析第44页
    4.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SDMBR反应器影响因素研究第45-55页
    5.1 MLSS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5-46页
        5.1.1 MLSS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5-46页
        5.1.2 MLSS对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6页
    5.2 溶解氧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6-48页
        5.2.1 溶解氧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7页
        5.2.2 溶解氧对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7-48页
    5.3 HRT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8-50页
        5.3.1 HRT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8-49页
        5.3.2 HRT对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9-50页
    5.4 pH值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0-51页
        5.4.1 pH值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0-51页
        5.4.2 pH值对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1页
    5.5 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运行参数第51-54页
    5.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56页
    6.2 建议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作学习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喜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