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33页 |
一、街头官僚理论 | 第20-27页 |
(一) 街头官僚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21页 |
(二) 中国语境中的街头官僚 | 第21-23页 |
(三) 自由裁量权:街头官僚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23-27页 |
1. 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两面性 | 第24-25页 |
2. 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 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路径 | 第26-27页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7-33页 |
(一) 服务行政的提出:从行政法学到行政学 | 第27-28页 |
(二) 服务型政府:服务行政的实践建构 | 第28-29页 |
(三) 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反思与提升 | 第29-33页 |
第二章 街头官僚理论与基层服务型政府建构的一般关系 | 第33-41页 |
一、从街头官僚理论视角研究基层服务型政府建构的适切性 | 第33-36页 |
(一) 作为街头官僚理论延伸的街头行政 | 第33-34页 |
(二) 作为服务行政微观体现的街头行政 | 第34-36页 |
1. 行政理念:服务而不是管制 | 第34-35页 |
2. 街头官僚的角色定位:服务者 | 第35页 |
3. 公民角色:具有积极公民资格的公民而不是顾客 | 第35-36页 |
4. 行为方式:更加公开和透明 | 第36页 |
二、街头官僚理论对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建构的积极作用 | 第36-41页 |
(一) 逻辑前提: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行使 | 第37-38页 |
1. 合法: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 第37页 |
2. 合理: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 第37-38页 |
3. 合情: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 第38页 |
(二) 街头官僚理论对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建构的积极作用表现 | 第38-41页 |
1. 展现角色定位的真实性 | 第39页 |
2. 确保价值导向的公共性 | 第39-40页 |
3. 实现服务本质的完善性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实践语境 | 第41-51页 |
一、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现实困境——以城管执法行为失范为例 | 第41-43页 |
(一) 激励不足导致敷衍式或附加式执法 | 第41-42页 |
(二) 规则依赖导致机械式或野蛮式执法 | 第42页 |
(三) 选择执行导致选择式或缺位式执法 | 第42-43页 |
(四) 一线弃权导致观望式或替代式执法 | 第43页 |
二、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建构的制约因素 | 第43-51页 |
(一) 基于街头官僚个人的省察 | 第43-45页 |
1. 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的“自利人”取向 | 第43-44页 |
2. 现实情况复杂陷入能力不足困境 | 第44-45页 |
(二) 基于街头官僚与基层官僚组织的审视 | 第45-47页 |
1. 工作任务下沉,绩效评估失灵 | 第45页 |
2. 资源稀缺有限,目标冲突不断 | 第45-46页 |
3. 信息不对称,科层监督乏力 | 第46页 |
4. 控制过度,管理程序流于形式 | 第46-47页 |
(三) 基于街头官僚与服务对象的考量 | 第47-48页 |
1. 参与水平低下,依法维权意识淡薄 | 第47-48页 |
2 .双方关系不对等,公众监督不力 | 第48页 |
(四) 基于街头官僚与制度环境的反思 | 第48-51页 |
1. “官本位”等传统思想文化的遗存 | 第48-49页 |
2. 人情、面子、关系网的妨碍 | 第49页 |
3. 现存相关法制建设的罅隙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从官僚走向服务者: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方向 | 第51-64页 |
一、激发街头官僚的道德自觉,走向街头行政的道德化 | 第51-53页 |
(一) 重视道德的力量,树立科学的裁量观 | 第51-52页 |
(二) 加强道德教育,强化伦理责任意识 | 第52-53页 |
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巩固街头行政的组织基础 | 第53-58页 |
(一) 构建绩效测量体系,落实街头官僚问责机制 | 第53-54页 |
(二) 提升街头官僚的政策执行力,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 | 第54-56页 |
(三) 弥补街头行政的资源短缺,引入竞争机制 | 第56页 |
(四) 重塑街头行政程序,完善组织内部监察机制 | 第56-57页 |
(五) 增进街头官僚的回应性,建立技术监控机制 | 第57-58页 |
三、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打牢街头行政的群众根基 | 第58-61页 |
(一) 完善街头行政中的公众参与途径,建立利益代表机制 | 第58-59页 |
(二) 以权利制约权力,强化公民在监督机制中的作用 | 第59-60页 |
(三) 有效利用新闻媒体,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倒逼机制 | 第60-61页 |
四、寻求制度创新,优化街头行政的制度环境 | 第61-64页 |
(一) 打破非正式制度所致的路径依赖,大力弘扬服务行政 | 第61-62页 |
(二) 完善现有正式制度,逐步更新街头行政的法律制度 | 第62-63页 |
(三) 创新街头行政制度,深化落实政务服务的“三项制度”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