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公共预算透明化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公共预算的概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公共预算透明化的涵义 | 第15-16页 |
一、公共预算内容的全面、真实 | 第15页 |
二、公共预算过程的公开 | 第15-16页 |
三、公众能参与预算过程并表达诉求 | 第16页 |
四、公共预算的过程能得到有效的制约及监督 | 第16页 |
第三节 公共预算透明化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二、公民知情权理论 | 第18-19页 |
三、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共预算透明化的发展成效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在推进公共预算透明化方面的努力成效 | 第20-23页 |
一、进行政府财政资金收支分类改革 | 第20-21页 |
二、初步建立了我国公共预算管理制度 | 第21-22页 |
三、推进了公共预算收支过程的透明化 | 第22页 |
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预算监督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公共预算透明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一、公职人员尚未真正形成预算公开的意识 | 第24页 |
二、政府部门竟相追求预算最大化 | 第24页 |
三、政府预算报告编制时间仓促,内容仍缺乏完整性 | 第24-25页 |
四、公众缺乏参与公共预算的渠道 | 第25-26页 |
五、人大对公共预算的审查监督尚未“从形式走向实质”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公共预算透明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新河镇公共预算改革为例 | 第28-35页 |
第一节 基于公共预算内部层次的原因 | 第31-33页 |
一、理性经济人的行为模式 | 第32页 |
二、科学规范的公共预算编制制度的缺失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基于公共预算外部制度环境层面的原因 | 第33-35页 |
一、民主化的预算参与机制缺失 | 第33页 |
二、刚性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缺位 | 第33-34页 |
三、长期滞后的预算法律体系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现阶段推进我国公共预算透明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35-43页 |
第一节 转变行政观念和方式,推进公共预算公开化、信息化 | 第35-36页 |
一、转变行政观念,促进预算公开化 | 第35页 |
二、创新行政方式,实现预算信息化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深入推进公共预算内部透明化改革 | 第36-37页 |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综合预算制度 | 第36-37页 |
二、公共预算内容既要细化又要通俗化 | 第37页 |
第三节 加强公共预算民主化制度建设,实践参与式预算 | 第37-39页 |
一、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预算的能力 | 第37-38页 |
二、保证公民在参与预算过程中充分获得相关信息、充分表达利益诉求 | 第38页 |
三、完善公民参与式预算的组织、监督及评估等配套制度的建设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建立有效的公共预算监督机制,把政府关进公共预算的“笼子”里 | 第39-41页 |
一、合理配置人大审查公共预算的时间及程序 | 第39-40页 |
二、强化人大对于预算审查监督的专业化机构设置 | 第40页 |
三、进一步增强人大预算监督的广度、深度和独立性 | 第40-41页 |
四、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社会公众对公共预算的监督 | 第41页 |
第五节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为公共预算透明化提供法制保障 | 第41-43页 |
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预算透明的责任与要求 | 第41-42页 |
二、实现预算透明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度化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