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汽车动力学中的特殊问题——转向轮摆振 | 第9-12页 |
1.1.1 摆振现象的描述 | 第9-10页 |
1.1.2 摆振机理的现有解释 | 第10-11页 |
1.1.3 摆振现象的存在性及其特殊性 | 第11-12页 |
1.2 转向轮摆振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转向轮摆振的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影响转向轮摆振的因素 | 第12-15页 |
1.2.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方面 | 第15-18页 |
1.3 利用分岔理论系统研究汽车转向轮摆振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3.1 分岔现象简介 | 第18-19页 |
1.3.2 对摆振系统作非线性分析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分岔理论介绍及摆振机理的Hopf 分岔解释 | 第22-4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2-29页 |
2.1.1 相空间和相空间上的点 | 第22-24页 |
2.1.2 极限环及其稳定性 | 第24-27页 |
2.1.3 分岔类型 | 第27-29页 |
2.2 单参数连续系统的通有平衡点分岔 | 第29-43页 |
2.2.1 利用中心流形定理对高维系统降维生成约化系统 | 第29-31页 |
2.2.2 利用PB 范式理论对约化系统进行简化 | 第31-34页 |
2.2.3 Hopf 分岔的拓扑规范型 | 第34-40页 |
2.2.4 fold 分岔的拓扑规范型 | 第40-43页 |
2.3 摆振机理的Hopf 分岔解释 | 第43-46页 |
第3章 光滑非线性摆振系统的分岔特性数值分析 | 第46-78页 |
3.1 转向轮摆振的研究模型 | 第46-52页 |
3.1.1 机构的动力学平衡方程 | 第46-48页 |
3.1.2 轮胎动态侧偏力描述 | 第48页 |
3.1.3 轮胎滚动约束方程 | 第48-52页 |
3.2 光滑非线性摆振系统的分岔特性数值分析 | 第52-69页 |
3.2.1 利用预测-校正延续算法对解曲线数值跟踪 | 第53-57页 |
3.2.2 分岔点的数值确定 | 第57-61页 |
3.2.3 分岔特性的数值确定 | 第61-66页 |
3.2.4 极限环幅值和周期的数值确定 | 第66-69页 |
3.3 计算结果 | 第69-74页 |
3.4 道路试验与数据处理 | 第74-76页 |
3.4.1 试验方案 | 第74-75页 |
3.4.2 试验仪器及数据采集 | 第75页 |
3.4.3 试验数据处理 | 第75-76页 |
3.5 数据对比分析 | 第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不光滑非线性摆振系统的分岔特性数值分析 | 第78-102页 |
4.1 不光滑非线性的描述 | 第78-87页 |
4.1.1 间隙因素的描述 | 第78-79页 |
4.1.2 干摩擦因素的描述 | 第79-80页 |
4.1.3 非线性因素的谐波线性化处理 | 第80-87页 |
4.2 转向轮摆振模型分岔特性数值分析 | 第87-100页 |
4.2.1 摆振模型建立 | 第87-90页 |
4.2.2 模型求解的方法 | 第90页 |
4.2.3 极限环幅值间的关系 | 第90-93页 |
4.2.4 计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93-10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转向轮摆振控制策略的研究方法探讨 | 第102-116页 |
5.1 Hopf 分岔的控制 | 第102-103页 |
5.2 摆振系统Hopf 分岔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103-110页 |
5.2.1 理论推导 | 第104-107页 |
5.2.2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07-110页 |
5.3 基于参数灵敏度的优化分析 | 第110-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摘要 | 第127-130页 |
ABSTRACT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