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创新点 | 第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外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国内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GATT/WTO框架下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第17-24页 |
第一节 GATT时期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的演变过程 | 第17-20页 |
一、GATT1947第 6.1 条补充规定中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第17-19页 |
二、肯尼迪回合《反倾销守则》中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第19页 |
三、东京回合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的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节 WTO框架下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第20-24页 |
一、WTO《反倾销协议》未实现对第 6.1 条补充规定的突破 | 第21页 |
二、WTO《反倾销协议》中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合理性分析 | 第21-22页 |
三、WTO《反倾销协议》中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欧盟和美国有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规定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欧盟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第24-29页 |
一、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计算方法的规定 | 第24-27页 |
二、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倾销幅度计算方法的规定 | 第27-28页 |
三、关于欧盟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的分析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美国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第29-34页 |
一、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计算方法的规定 | 第30-31页 |
二、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倾销幅度计算方法的规定 | 第31-32页 |
三、关于美国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的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欧盟和美国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比较分析 | 第34-38页 |
一、欧美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二、欧美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与多边协议关系的分析 | 第35-36页 |
三、中国从欧美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的对比中得到的启迪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始 | 第38-40页 |
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产生的国际法依据 | 第38-39页 |
二、《中美入世双边协议》把中国非市场经济问题写入双边协议 | 第39-40页 |
三、《中国入世议定书》把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写入多边协议 | 第40页 |
第二节 关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内容分析 | 第40-44页 |
一、第15条关于中国入世后的权利义务规定 | 第40-41页 |
二、第15条(a)项的地位和作用 | 第41-42页 |
三、(a)项与(d)项的关系分析 | 第42页 |
四、对第15条内容合理性分析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关于第15条文义之争的分析 | 第44-48页 |
一、运用条约解释通则分析第15条 | 第44-46页 |
二、运用从严解释规则分析第15条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由中欧“紧固件案”看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第48-58页 |
第一节 中国诉欧盟紧固件案的基本案情 | 第48-51页 |
一、中国诉欧盟紧固件案件进展 | 第48-49页 |
二、争议焦点与裁决及理由 | 第49-50页 |
三、紧固件案对中国的意义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中欧紧固件案涉及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第51-55页 |
一、关于法条含义的争议涉及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第52-53页 |
二、关于法条适用范围的争议涉及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第53-54页 |
三、 上诉机构对《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解读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中国解决反倾销争议应遵循的思路 | 第55-58页 |
一、 现行主要的解决方法 | 第55-56页 |
二、 2016 年到期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解决思路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