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刑事庭前会议的涵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刑事庭前会议的价值 | 第14-18页 |
一 公正价值 | 第15-16页 |
二 效率价值 | 第16-17页 |
三 人权保障价值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 | 第18-22页 |
一 案件分流 | 第18-19页 |
二 证据筛选 | 第19-20页 |
三 整理争议焦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主要国家相关制度的考察和评议 | 第22-31页 |
第一节 主要国家相关制度的考察 | 第22-27页 |
一 美国 | 第22-23页 |
二 英国 | 第23-24页 |
三 日本 | 第24-25页 |
四 德国 | 第25-26页 |
五 法国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主要国家相关制度的评议 | 第27-31页 |
一 相同点 | 第28-29页 |
二 不同点 | 第29页 |
三 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1-38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的立法现状 | 第31-33页 |
一 适用的案件范围 | 第31页 |
二 启动主体 | 第31-32页 |
三 参与主体 | 第32页 |
四 具体内容 | 第32-33页 |
五 法律结果 | 第33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一 主持者不确定导致庭前预断 | 第33-34页 |
二 庭前会议的效力内容缺失 | 第34-35页 |
三 证据方面有关规定的欠缺 | 第35-36页 |
四 被告人参与权难以保障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构想 | 第38-45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38-42页 |
一 明确庭前会议的主持主体 | 第38-39页 |
二 明确庭前会议的法律效力 | 第39-40页 |
三 优化非法证据排除机制 | 第40-41页 |
四 扩大被告人参与权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完善庭前会议的配套程序 | 第42-45页 |
一 设置证据开示程序 | 第42-43页 |
二 建立庭前会议的监督机制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