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二三维一体化GIS | 第12-13页 |
1.1.2 二三维一体化态势标绘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二三维一体化GIS | 第14-15页 |
1.2.2 二三维一体化态势标绘 | 第15-16页 |
1.3 论文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2 二三维一体化平台框架设计基础 | 第18-31页 |
2.1 开放式COM设计 | 第18-23页 |
2.1.1 微软COM简介 | 第18-19页 |
2.1.2 COM库功能扩展 | 第19-20页 |
2.1.3 COM组件扩展信号槽接口 | 第20-21页 |
2.1.4 单一类厂与类厂管理者 | 第21-22页 |
2.1.5 注册信息结构扩展 | 第22-23页 |
2.2 坐标服务接口封装 | 第23-25页 |
2.2.1 场景视图项 | 第23页 |
2.2.2 一体化坐标映射 | 第23-25页 |
2.3 三维引擎 | 第25-27页 |
2.3.1 OSG场景组织 | 第26页 |
2.3.2 内存管理冲突解决办法 | 第26-27页 |
2.4 态势标绘介绍 | 第27-29页 |
2.4.1 态势标绘符号介绍 | 第28页 |
2.4.2 矢量图形(SVG) | 第28-29页 |
2.5 空间数据库索引 | 第29-30页 |
2.5.1 Spatialite简介 | 第29页 |
2.5.2 Spatialite索引技术介绍 | 第29-30页 |
2.5.3 Spatialite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二三维GIS一体化 | 第31-43页 |
3.1 二三维显示一体化实现 | 第31-35页 |
3.1.1 画布焦点捕获与切换 | 第32-33页 |
3.1.2 空间数据集成 | 第33-34页 |
3.1.3 联动显示 | 第34-35页 |
3.2 二三维操作一体化实现 | 第35-38页 |
3.2.1 地图操作 | 第35-37页 |
3.2.2 地图空间分析 | 第37-38页 |
3.3 二三维数据一体化 | 第38-42页 |
3.3.1 空间数据跨图幅获取 | 第38-39页 |
3.3.2 数据离散化 | 第39页 |
3.3.3 求取DEM网格四个角落点的高程值 | 第39-40页 |
3.3.4 生成影响区域 | 第40-41页 |
3.3.5 等值线提取 | 第41页 |
3.3.6 数据平滑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二三维态势标绘一体化 | 第43-60页 |
4.1 态势标绘库组织 | 第43-46页 |
4.1.1 态势标绘符号格式 | 第44-45页 |
4.1.2 栅格态势标绘符号 | 第45页 |
4.1.3 SVG规则点态势标绘符号 | 第45页 |
4.1.4 非规则态势标绘符号 | 第45-46页 |
4.1.5 半规则态势标绘符号 | 第46页 |
4.2 态势标绘文档 | 第46-48页 |
4.2.1 标绘文档结构 | 第46-47页 |
4.2.2 文档共享与文档图例树 | 第47-48页 |
4.3 态势标绘组件的组成 | 第48-50页 |
4.3.1 态势符号的“数据与展现”体系 | 第48-49页 |
4.3.2 态势符号的附加参数 | 第49-50页 |
4.4 三维态势标绘 | 第50-53页 |
4.4.1 规则点符号 | 第50-51页 |
4.4.2 非规则符号 | 第51-53页 |
4.5 时序标绘 | 第53-59页 |
4.5.1 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54-55页 |
4.5.2 核心机制 | 第55-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态势标绘与GIS融合 | 第60-65页 |
5.1 胶片机制 | 第60-61页 |
5.2 混合查询 | 第61-62页 |
5.3 事件传递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5-66页 |
6.2 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2页 |
一、个人简历 | 第72页 |
二、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