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青年亚文化的现实镜像--“青春三部曲” 一个侧面的审视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一、国外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 第8-11页 |
二、国内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 第11-13页 |
三、“青春三部曲”研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青春三部曲”的创作语境 | 第16-26页 |
第一节 赵宝刚与“青春三部曲”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 | 第17-22页 |
一、消费社会转型 | 第18-19页 |
二、阶层矛盾加深 | 第19-21页 |
三、互联网时代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文化的多元发展 | 第22-26页 |
一、大众文化兴起 | 第23-24页 |
二、青年亚文化崛起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青春三部曲”的文本分析 | 第26-37页 |
第一节 “青春三部曲”的青年亚文化内涵 | 第26-30页 |
一、“青春三部曲”与“代际矛盾” | 第26-28页 |
二、“青春三部曲”与“反主流文化” | 第28-29页 |
三、“青春三部曲”与“身份认同”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青春三部曲”的符号解析 | 第30-34页 |
一、人物:城市底层青年的观照 | 第30-32页 |
二、音乐:摇滚乐的呐喊与彷徨 | 第32-34页 |
三、场景:酒吧的空间归属感 | 第34页 |
第三节 “青春三部曲”的意识形态导向 | 第34-37页 |
一、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 第35页 |
二、青年亚文化的协商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青春三部曲”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分析 | 第37-46页 |
第一节 “青春三部曲”受众的结构特征 | 第37-40页 |
一、受众的年龄分布 | 第38页 |
二、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 第38-39页 |
三、受众月收入水平分布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青春三部曲”受众的镜像解码 | 第40-42页 |
一、受众对剧情真实性的认可 | 第40-41页 |
二、受众对电视剧理念的接受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青春三部曲”的青年亚文化镜像意义 | 第42-46页 |
一、拓展电视剧创作空间的需要 | 第42-43页 |
二、引起青年群体更深刻的反思 | 第43-44页 |
三、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