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4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分类 | 第13-23页 |
1.2.1 经典的内嵌金属富勒烯 | 第14-17页 |
1.2.1.1 单金属富勒烯 | 第14-15页 |
1.2.1.2 双金属富勒烯 | 第15-16页 |
1.2.1.3 三金属富勒烯 | 第16-17页 |
1.2.2 内嵌原子簇富勒烯 | 第17-23页 |
1.2.2.1 内嵌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17-18页 |
1.2.2.2 内嵌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18-19页 |
1.2.2.3 内嵌金属碳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19-20页 |
1.2.2.4 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20-21页 |
1.2.2.5 内嵌金属碳氢化合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21-22页 |
1.2.2.6 内嵌金属硫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22-23页 |
1.3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笼外化学修饰 | 第23-31页 |
1.3.1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硅烷化反应 | 第23-24页 |
1.3.2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卡宾反应 | 第24-25页 |
1.3.3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 第25-26页 |
1.3.4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Diels-Alder加成反应 | 第26-28页 |
1.3.5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 1,3-偶极子加成反应 | 第28-29页 |
1.3.6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Bingel-Hirsch反应 | 第29-31页 |
1.4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应用 | 第31-33页 |
1.4.1 内嵌金属富勒烯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 | 第31-32页 |
1.4.2 内嵌金属富勒烯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 | 第32页 |
1.4.3 内嵌金属富勒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32-33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4页 |
第二章 实验药品与材料表征方法 | 第44-52页 |
2.1 实验设备 | 第44-45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2.3 实验中常用的测试手段 | 第46-51页 |
2.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 | 第46-47页 |
2.3.2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 第47页 |
2.3.3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 | 第47-48页 |
2.3.4 循环伏安法(CV) | 第48-49页 |
2.3.5 单晶X射线衍射(XRD)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制备与Sc2O@C76 的分离及表征 | 第52-78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53-61页 |
3.2.1 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制备 | 第53-58页 |
3.2.1.1 制备阳极石墨棒 | 第53页 |
3.2.1.2 煅烧阳极石墨棒 | 第53-54页 |
3.2.1.3 电弧放电法合成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54-58页 |
3.2.1.3.1 乙醇做氧源制备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55-56页 |
3.2.1.3.2 水做氧源制备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56-57页 |
3.2.1.3.3 二氧化碳做氧源制备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 | 第57-58页 |
3.2.2 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提取 | 第58-59页 |
3.2.3 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分离 | 第59-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3页 |
3.3.1 Sc_2O@Td(19151)-C_(76) 的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 | 第61-63页 |
3.3.2 Sc_2O@Td(19151)-C_(76) 的理论计算 | 第63-67页 |
3.3.3 Sc_2O@Td(19151)-C_(76) 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及45Sc NMR | 第67-70页 |
3.3.4 Sc_2O@Td(19151)-C_(76) 的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70-71页 |
3.3.5 外接碳笼对内嵌氧化物原子簇的影响 | 第71-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四章 内嵌原子簇富勒烯化学反应性的研究 | 第78-91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9-86页 |
4.2.1 Lu_3N@C_(80) 单加成产物的合成,分离及质谱表征 | 第79-82页 |
4.2.2 Lu_3N@C_(80) 单加成产物的氧化物的合成,分离及质谱表征 | 第82-84页 |
4.2.3 Lu_3N@C_(80) 的二加成产物的合成及质谱表征 | 第84-8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6-89页 |
4.3.1 Lu_3N@C_(80) 单加成产物及其氧化物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 第86-87页 |
4.3.2 Lu_3N@C_(80) 单加成产物及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87-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内嵌原子簇富勒烯氧化物Lu_3N@C_(80)O的制备及表征 | 第91-100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2-95页 |
5.2.1 Lu_3N@C_(80)O的光化学合成 | 第92-93页 |
5.2.2 Lu_3N@C_(80)O的热力学合成 | 第93-9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5-97页 |
5.3.1 Lu_3N@C_(80)O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 第95页 |
5.3.2 Lu_3N@C_(80)O的红外光谱 | 第95-96页 |
5.3.3 Lu_3N@C_(80)O的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96-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6.1 结论 | 第100-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