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以藏传佛教为纽带的蒙藏民族关系初探--以俺答汗为切入视角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 二、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第10-14页 |
| 三、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俺答汗与索南嘉措会见前的蒙藏社会 | 第15-27页 |
| 第一节 明初混战的蒙古地区 | 第15-19页 |
| 一、明前期与北元的争战 | 第15-16页 |
| 二、蒙古地区称雄争霸斗争及俺答汗的崛起 | 第16-19页 |
| 第二节 藏族地区的教派斗争 | 第19-23页 |
| 一、格鲁派创立及发展 | 第20-21页 |
| 二、噶举派与格鲁派的斗争 | 第21-23页 |
| 第三节 蒙藏联合的其他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 一、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 | 第23页 |
| 二、“多封众建”的治藏政策对佛教的作用 | 第23-25页 |
| 三、萨满教自身弊端的影响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以俺答汗为代表的蒙藏交往 | 第27-37页 |
| 第一节 蒙藏“仰华寺会晤”过程 | 第27-31页 |
| 一、会前准备 | 第27-28页 |
| 二、会晤过程 | 第28-30页 |
| 三、仰华寺会晤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索南嘉措在蒙古诸部的传教活动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热潮 | 第33-37页 |
| 一、蒙古族人第二次剃度出家高潮 | 第33-34页 |
| 二、索南嘉措前往鄂尔多斯部传教 | 第34-35页 |
| 三、达赖三世的转世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蒙藏地区格局的变化及蒙藏交往的特点 | 第37-50页 |
| 第一节 蒙古地区格局的变化 | 第37-39页 |
| 一、土默特部地位的巩固 | 第37-38页 |
| 二、火落赤部的建立 | 第38-39页 |
| 三、俺答汗去世后蒙古格局的变化 | 第39页 |
| 第二节 藏族地区各教派格局的变化 | 第39-42页 |
| 一、仰华寺会晤对藏族地区格局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二、格鲁派的绝对优势地位 | 第40-42页 |
| 第三节 仰华寺法会后蒙藏关系的变迁 | 第42-43页 |
| 第四节 明朝中后期蒙藏交往的特点 | 第43-50页 |
| 一、藏传佛教的纽带作用 | 第43-45页 |
| 二、为政治服务 | 第45-46页 |
| 三、蒙藏交往深远的影响 | 第46-49页 |
| 四、蒙古方面的主导作用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附录一: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