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7-8页 |
(一) 案例研究方法 | 第7-8页 |
(二) 比较研究方法 | 第8页 |
(三) 文献分析方法 | 第8页 |
三、写作的难点、重点与创新点 | 第8-10页 |
(一) 本文的写作难点 | 第8页 |
(二) 本文的写作重点 | 第8页 |
(三) 本文的写作创新点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恐怖主义犯罪的演变与发展 | 第11-18页 |
第一节 恐怖主义犯罪的历史渊源 | 第11-12页 |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产生阶段 | 第11页 |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阶段 | 第11-12页 |
三、恐怖主义犯罪的高潮阶段 | 第12页 |
第二节 恐怖主义犯罪发展及演变趋势 | 第12-14页 |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 | 第12-13页 |
二、恐怖主义犯罪演变趋势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 | 第14-18页 |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学术界定 | 第14-15页 |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界定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述详 | 第18-26页 |
第一节 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立法 | 第18-19页 |
一、国际组织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 | 第18-19页 |
二、区域组织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 | 第19页 |
第二节 恐怖主义犯罪主要立法模式梳理 | 第19-22页 |
一、专门式单独立法模式 | 第19-20页 |
二、分散式综合立法模式 | 第20-21页 |
三、结合式复合立法模式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立法发展 | 第22-26页 |
一、法律关于恐怖主义规定 | 第22-24页 |
二、部门规章关于恐怖主义的规定 | 第24-25页 |
三、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关于恐怖主义的规定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恐怖主义犯罪的刑法规制 | 第26-34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 | 第26-29页 |
一、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发展 | 第26-27页 |
二、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特点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刑法修正案(九)》涉恐罪名释义 | 第29-34页 |
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 第29-30页 |
二、帮助恐怖活动罪 | 第30-31页 |
三、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 第31页 |
四、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 | 第31页 |
五、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 | 第31-32页 |
六、强制穿着佩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 | 第32页 |
七、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适用及立法完善 | 第34-47页 |
第一节 《刑法修正案(九)》中恐怖主义罪名的适用 | 第34-38页 |
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法律适用 | 第34-35页 |
二、帮助恐怖活动罪的法律适用 | 第35-36页 |
三、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的法律适用 | 第36-37页 |
四、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与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法律适用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规制恐怖主义犯罪的司法困境 | 第38-44页 |
一、反恐法律体系的不协调 | 第38-39页 |
二、罪名设置的不完善 | 第39-41页 |
三、构成要件交叉造成的适用困境 | 第41-42页 |
四、基础性概念的缺失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立法完善之建议 | 第44-47页 |
一、完善恐怖主义犯罪法律体系 | 第44-45页 |
二、增设实施恐怖主义专门罪名 | 第45-46页 |
三、加强基础性概念的界定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