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法院审限管理制度现状 | 第9-20页 |
(一) 审限管理制度概述 | 第9-13页 |
1、审限管理制度的语义界定 | 第9-10页 |
2、审限管理制度的主体 | 第10-11页 |
3、审限管理制度的内容 | 第11-13页 |
(二) 审限管理运行情况 | 第13-15页 |
1、审限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 第13-14页 |
2、审限管理制度渐趋完善 | 第14页 |
3、审限管理工作实现常态化运行 | 第14-15页 |
(三) 审限管理制度运行以来取得的效果 | 第15-20页 |
1、超审限案件大幅度减少 | 第15页 |
2、法定审限内审结案件比例明显提高 | 第15-16页 |
3、案件审理各环节更加紧凑 | 第16-17页 |
4、案件审理周期明显缩短 | 第17-18页 |
5、司法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 第18-20页 |
二、法院审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8页 |
(一) 部分审限管理制度缺位 | 第20-22页 |
1、审限管理制度运行的各个节点设置不尽合理 | 第20-21页 |
2、缺乏对违反审限管理行为的有力规制 | 第21页 |
3、缺乏对当事人拖延诉讼、第三方工作拖延的有效约束 | 第21-22页 |
(二) 审限管理运行存在不规范现象 | 第22-25页 |
1、存在利用简易程序转换普通程序手段规避审限的现象 | 第22-23页 |
2、存在随意适用调解、庭外和解不计入审限这一规定来隐瞒审限的现象 | 第23页 |
3、存在“延期审理”无法定事由被人为随意适用的现象 | 第23-24页 |
4、存在批准审限延长行为不规范、不严格的现象 | 第24-25页 |
(三) 审限管理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25-26页 |
1、审限管理主体多元,工作积极性不高 | 第25页 |
2、审限管理职能不清,功效发挥不充分 | 第25-26页 |
3、审限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简单直接 | 第26页 |
(四) 审限管理制度与审判实践存在脱节 | 第26-28页 |
1、法律对部分审限的规定不符合审判实际 | 第26-27页 |
2、一些审限管理制度的要求不符合审判队伍实际 | 第27-28页 |
三、建立科学审限管理制度的建议 | 第28-35页 |
(一) 审限管理制度的合理定位 | 第28-31页 |
1、定位前提:审限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 第28-29页 |
2、定位目标:提高诉讼效率与均衡性结案 | 第29-30页 |
3、发展方向:约束法官司法权力和保障当事人的适度参与 | 第30-31页 |
(二) 建立审限管理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31-35页 |
1、科学规制——促进法官程序自由裁量权在时间维度内合理行使 | 第31-32页 |
2、构建体系——优化配置相关管理要素 | 第32页 |
3、健全机制——建立以法院为主的内外多元审限监管机制 | 第32-33页 |
4、创新机构——完善以法院内部专门的审限管理为主的综合审限管理层级 | 第33-34页 |
5、强化手段——采用新的,与审判工作相适应的审限管理方法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