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活性污泥系统低温硝化效果强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植物参与的污水处理系统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2.2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分布研究 | 第12-14页 |
1.2.3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低温运行特征 | 第14-15页 |
1.2.4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硝化过程研究 | 第15-18页 |
1.2.5 硝化过程低温强化方法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污水 | 第23页 |
2.1.2 接种污泥 | 第23页 |
2.1.3 除污植物 | 第23页 |
2.1.4 硝化污泥的培养与富集 | 第23-24页 |
2.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4-28页 |
2.2.1 SBR和植物-SBR装置 | 第24-25页 |
2.2.2 植物-接触氧化装置 | 第25-26页 |
2.2.3 温度影响和低温硝化强化烧杯实验 | 第26-28页 |
2.3 检测方法 | 第28-32页 |
2.3.1 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2.3.2 硝化速率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硝化反应酶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4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 第29-32页 |
2.4 检测仪器和药品 | 第32-34页 |
2.4.1 检测仪器 | 第32页 |
2.4.2 检测药品 | 第32-34页 |
第3章 复合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菌群分布 | 第34-44页 |
3.1 SBR和植物-SBR系统的运行情况 | 第34-38页 |
3.1.1 处理效果 | 第34-35页 |
3.1.2 温湿度影响的装置周期运行情况 | 第35-37页 |
3.1.3 生物指标 | 第37-38页 |
3.2 植物-接触氧化装置的运行情况 | 第38-40页 |
3.2.1 处理效果 | 第39-40页 |
3.2.2 生物指标 | 第40页 |
3.3 复合系统中菌群的分布 | 第40-43页 |
3.3.1 主导菌群分析 | 第40-42页 |
3.3.2 菌群相似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温度对系统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44-56页 |
4.1 温度对系统出水常规指标的影响 | 第44-46页 |
4.1.1 不同温度下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44-45页 |
4.1.2 不同温度下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5页 |
4.1.3 不同温度下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 第45-46页 |
4.2 温度对系统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温度对系统中AMO和HAO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1 不同温度对AMO的影响 | 第48页 |
4.3.2 不同温度对HAO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温度对系统菌群分布的影响 | 第49-55页 |
4.4.1 温度对系统总菌群分布的影响 | 第49-52页 |
4.4.2 温度对系统中硝化菌数量的影响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复合系统硝化作用的低温强化方法 | 第56-75页 |
5.1 投加硝化污泥的硝化强化研究 | 第56-67页 |
5.1.1 常规无机氮浓度的变化 | 第56-60页 |
5.1.2 硝化速率的变化 | 第60-63页 |
5.1.3 硝化菌数量的变化 | 第63-66页 |
5.1.4 硝化菌剂的保藏 | 第66-67页 |
5.1.5 投加硝化污泥的硝化强化验证实验 | 第67页 |
5.2 投加硝化反应酶的硝化强化研究 | 第67-74页 |
5.2.1 常规无机氮浓度的变化 | 第68-71页 |
5.2.2 硝化速率的变化 | 第71-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