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 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危害和防治 | 第14-17页 |
1.1 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 第14-15页 |
1.2 根结线虫的防治方法 | 第15-17页 |
2 淡紫紫孢菌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1 淡紫紫孢菌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 | 第17-18页 |
2.2 淡紫紫孢菌对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 | 第18页 |
2.3 淡紫紫孢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4 淡紫紫孢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0页 |
3 根癌农杆菌对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研究 | 第20-21页 |
4 Zn(II)2Cys6、磷脂酶D和糖苷水解酶的研究 | 第21-24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24-25页 |
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26-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1.1 材料 | 第26-28页 |
1.1.1 菌株及培养方法 | 第26-27页 |
1.1.2 培养基配方 | 第27页 |
1.1.3 质粒及载体 | 第27页 |
1.1.4 抗生素、酶及其它试剂 | 第27页 |
1.1.5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1.2 方法 | 第28-32页 |
1.2.1 草丁膦铵盐和萎锈灵敏感性的测定 | 第28页 |
1.2.2 双元表达载体pEGAD-CBX(Kanr)构建 | 第28-29页 |
1.2.3 根癌农杆菌介导淡紫紫孢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29-30页 |
1.2.4 淡紫紫孢菌总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0页 |
1.2.5 转化子 PCR 鉴定和测序分析 | 第30-31页 |
1.2.6 Bar 基因 Southern 杂交分析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1 淡紫紫孢菌对草丁膦铵盐和萎锈灵的敏感性 | 第32-33页 |
2.2 农杆菌介导的淡紫紫孢菌孢子遗传转化 | 第33-34页 |
2.3 转化子的PCR扩增验证 | 第34-35页 |
2.4 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表达 | 第35页 |
2.5 转化子的bar基因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6-39页 |
3.1 结论 | 第36页 |
3.2 讨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淡紫紫孢菌对线虫卵寄生或幼虫致死毒力变异的突变体筛选 | 第39-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1.1 材料 | 第39页 |
1.1.1 菌株及培养方法 | 第39页 |
1.1.2 培养基配方 | 第39页 |
1.2 方法 | 第39-41页 |
1.2.1 突变体和丝核菌拮抗初筛 | 第39-40页 |
1.2.2 突变体对拟松材线虫致死率测定 | 第40页 |
1.2.3 突变体对根结线虫卵寄生及幼虫致死率测定 | 第40页 |
1.2.4 突变体形态学观察及生长速度测定 | 第40-41页 |
1.2.5 突变体产孢测定 | 第41页 |
1.2.6 突变体孢子萌发率测定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2.1 拮抗毒力变异的突变体获得 | 第41-42页 |
2.2 拮抗毒力变化突变体对拟松材线虫致死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 拮抗毒力变化突变体对根结线虫卵寄生及幼虫致死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 突变体菌株形态学变异 | 第44-45页 |
2.5 突变体生长速度变化 | 第45页 |
2.6 突变体菌株孢子产孢量变异 | 第45-46页 |
2.7 突变体孢子萌发率 | 第4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3.1 结论 | 第46页 |
3.2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多菌灵抗性基因 β-tubulin克隆 | 第48-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1页 |
1.1 材料 | 第48-49页 |
1.1.1 菌株及培养方法 | 第48-49页 |
1.1.2 培养基配方 | 第49页 |
1.1.3 质粒及载体 | 第49页 |
1.1.4 抗生素、酶及其它试剂 | 第49页 |
1.1.5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1.2 方法 | 第49-51页 |
1.2.1 紫外线诱变多菌灵耐药性菌株 | 第49-50页 |
1.2.2 突变体耐药性稳定性试验 | 第50页 |
1.2.3 基因组DNA和RNA的提取 | 第50页 |
1.2.4 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50页 |
1.2.5 β-微管蛋白基因过表达 | 第50-51页 |
1.2.6 淡紫紫孢菌突变子毒力测定 | 第51页 |
1.2.7 数据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2.1 紫外光诱导淡紫紫孢菌菌株突变 | 第51-53页 |
2.2 β-tubulin基因序列变异位点 | 第53-55页 |
2.3 位点变异改变 β-tubulin三维结构 | 第55-56页 |
2.4 过表达菌株的多菌灵抗性 | 第56页 |
2.5 过表达菌株表型变化 | 第56-5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第五章Zn(II)2Cys6 转录调控因子rolP敲除及功能验证 | 第60-8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8页 |
1.1 材料 | 第60-61页 |
1.1.1 菌株及培养方法 | 第60页 |
1.1.2 培养基 | 第60-61页 |
1.1.3 质粒及载体 | 第61页 |
1.1.4 抗生素、酶及其它试剂 | 第61页 |
1.1.5 仪器与设备 | 第61页 |
1.2 方法 | 第61-65页 |
1.2.1 TAIL-PCR方法扩增T-DNA侧翼未知序列 | 第61-63页 |
1.2.2 敲除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3-65页 |
1.2.3 rol P基因转化子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65页 |
1.2.4 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测定 | 第65页 |
1.2.5 白灰制菌素的提取及测定 | 第65-66页 |
1.2.6 南方根结线虫卵寄生及幼虫致死率测定 | 第66页 |
1.2.7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66-67页 |
1.2.8 碳氮源对rolP基因表达及对幼虫致死的影响 | 第67页 |
1.2.9 pH值对rolP基因表达及对幼虫致死率测定 | 第67页 |
1.2.10 数据分析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8页 |
2.1 rolP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68-71页 |
2.2 转化子稳定性验证 | 第71-72页 |
2.3 rolP基因对菌株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72页 |
2.4 rolP基因对白灰制菌素及线虫卵和幼虫存活的影响 | 第72-75页 |
2.5 rolP基因在早期侵染过程中上调表达 | 第75-76页 |
2.6 碳氮源及pH值影响rolP基因表达 | 第76-78页 |
3 结论和讨论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磷脂酶D基因(pld)敲除及功能验证 | 第81-9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1-86页 |
1.1 材料 | 第81-82页 |
1.1.1 菌株及培养方法 | 第81页 |
1.1.2 培养基 | 第81页 |
1.1.3 质粒及载体 | 第81页 |
1.1.4 抗生素、酶及其它试剂 | 第81-82页 |
1.1.5 仪器与设备 | 第82页 |
1.2 方法 | 第82-86页 |
1.2.1 长距离反向PCR (LD-IPCR)扩增T-DNA侧翼未知序列 | 第82-83页 |
1.2.2 敲除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3-84页 |
1.2.3 Pld基因转化子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84-85页 |
1.2.4 转化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测定 | 第85页 |
1.2.5 白灰制菌素的提取及测定 | 第85页 |
1.2.6 南方根结线虫卵寄生及幼虫致死率的测定 | 第85页 |
1.2.7 半定量RT-PCR分析检测 | 第85页 |
1.2.8 碳氮源对pld基因表达影响 | 第85-86页 |
1.2.9 pH值和温度对pld基因表达及幼虫致死率测定 | 第86页 |
1.2.10 数据分析 | 第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4页 |
2.1 Pld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86-89页 |
2.2 转化子稳定性验证 | 第89-90页 |
2.3 Pld基因对菌株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90页 |
2.4 Pld基因对白灰制菌素及线虫卵和幼虫的影响 | 第90-91页 |
2.5 Pld基因在早期侵染过程中上调表达 | 第91-92页 |
2.6 碳氮源对pld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2-93页 |
2.7 pH值和温度对pld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3-94页 |
3 结论和讨论 | 第94-97页 |
第七章 糖苷水解酶基因PGH31 的功能分析与验证 | 第97-11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7-101页 |
1.1 材料 | 第97-98页 |
1.1.1 菌株及培养方法 | 第97页 |
1.1.2 培养基 | 第97页 |
1.1.3 质粒及载体 | 第97页 |
1.1.4 抗生素、酶及其它试剂 | 第97页 |
1.1.5 仪器与设备 | 第97-98页 |
1.2 方法 | 第98-101页 |
1.2.1 pt361 对线虫卵寄生及幼虫致死率的测定 | 第98页 |
1.2.2 白灰制菌素的提取及测定 | 第98页 |
1.2.3 TAIL-PCR方法扩增T-DNA侧翼未知序列 | 第98页 |
1.2.4 转化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98页 |
1.2.5 平板拮抗试验 | 第98页 |
1.2.6 pt361 无菌发酵液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第98-99页 |
1.2.7 孢子悬浮液和无菌发酵液对菌核萌发的影响 | 第99页 |
1.2.8 离体叶片测定 | 第99页 |
1.2.9 大田防治试验测定 | 第99-100页 |
1.2.10 PGH31 基因敲除 | 第100-101页 |
1.2.11 数据分析 | 第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1页 |
2.1 pt361 对线虫卵寄生无明显变化,对幼虫致死有一定的增强 | 第101页 |
2.2 pt361 菌株能够产生白灰制菌素D | 第101-102页 |
2.3 PGH31 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102-103页 |
2.4 转化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无明显变化 | 第103页 |
2.5 pt361 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抑制 | 第103-107页 |
2.6 离体叶片发病测定 | 第107-109页 |
2.7 淡紫紫孢菌防治油菜菌核病 | 第109-111页 |
2.8 PGH31 基因敲除子的特性 | 第11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11-113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第113-116页 |
1 结论 | 第113-114页 |
2 创新点 | 第114页 |
3 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6页 |
附录1淡紫紫孢菌DNA提取 | 第136-137页 |
附录2淡紫紫孢菌总DNA提取 | 第137-138页 |
附录 3 PCR扩增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 第138-139页 |
附录 4 PCR扩增产物的克隆测序 | 第139-141页 |
附录5各种培养基、溶液、试剂及药品配方 | 第141-144页 |
发表的文章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