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 1.4.1 研究创新 | 第20页 |
| 1.4.2 研究不足 | 第20-22页 |
| 2 结构化主体的界定及其并表依据 | 第22-38页 |
| 2.1 结构化主体概念辨析 | 第22-29页 |
| 2.1.1 特殊目的主体 | 第22-24页 |
| 2.1.2 可变利益实体 | 第24-26页 |
| 2.1.3 结构化主体 | 第26-28页 |
| 2.1.4 三者的辨析 | 第28-29页 |
| 2.2 合并范围的判定演进 | 第29-33页 |
| 2.2.1 基于“多数股权”的合并 | 第30页 |
| 2.2.2 基于“多数表决权”的合并 | 第30-31页 |
| 2.2.3 基于“实质控制”的合并 | 第31-33页 |
| 2.3 结构化主体合并中的“实质控制” | 第33-38页 |
| 2.3.1 实质性的体现 | 第33-35页 |
| 2.3.2 风险报酬与控制的关系 | 第35-36页 |
| 2.3.3 实质控制判断的关键流程 | 第36-38页 |
| 3 我国结构化主体及其并表范围的现状 | 第38-62页 |
| 3.1 我国结构化主体主要类型及运作模式 | 第38-50页 |
| 3.1.1 银行发起设立的理财产品 | 第38-41页 |
| 3.1.2 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 | 第41-50页 |
| 3.2 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类型 | 第50-53页 |
| 3.2.1 保本理财产品 | 第50-52页 |
| 3.2.2 部分证券化产品 | 第52-53页 |
| 3.3 未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类型 | 第53-58页 |
| 3.3.1 非保本理财产品 | 第53-55页 |
| 3.3.2 部分证券化产品 | 第55-58页 |
| 3.3.3 第三方发起设立的结构化主体 | 第58页 |
| 3.4 未纳入合并范围的主要依据披露 | 第58-62页 |
| 3.4.1 合并方不承担主要的风险报酬 | 第59页 |
| 3.4.2 决策权被合同安排严格限定 | 第59-60页 |
| 3.4.3 享有的可变回报金额不重大 | 第60页 |
| 3.4.4 认定自身为代理人而非主要责任人 | 第60-62页 |
| 4 结构化主体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62-70页 |
| 4.1 对风险报酬因素的考虑存在误区 | 第62-64页 |
| 4.1.1 理财产品合并判断中将风险报酬作为唯一标准 | 第62-63页 |
| 4.1.2 未考虑“刚性兑付”对发起人风险的潜在影响 | 第63-64页 |
| 4.2 在结构化主体中权力的界定 | 第64-66页 |
| 4.2.1 忽略发起设立阶段享有的权力 | 第64-65页 |
| 4.2.2 对权力的认定重视形式忽略实质 | 第65-66页 |
| 4.3 可变回报的认定存在问题 | 第66-67页 |
| 4.3.1 仅关注可变回报的量级,忽视可变动性 | 第66-67页 |
| 4.3.2 忽视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的影响 | 第67页 |
| 4.4 主要责任人与代理人的判断标准不严格 | 第67-70页 |
| 5 政策建议 | 第70-76页 |
| 5.1 在实质性控制标准下考虑风险报酬因素 | 第70-71页 |
| 5.1.1 将风险报酬因素作为控制的组成部分 | 第70-71页 |
| 5.1.2 风险报酬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71页 |
| 5.2 全面评估在结构化主体中拥有的权力 | 第71-73页 |
| 5.2.1 考虑结构化主体设立阶段的决策权影响 | 第71-72页 |
| 5.2.2 结合组织形式与业务实质认定权力 | 第72-73页 |
| 5.3 可变回报应同时考虑量级与可变动性 | 第73页 |
| 5.4 明确主要责任人与代理人的区分标准 | 第73-76页 |
| 6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