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河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提高途径和适宜种植模式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7页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第11-13页
        1.2.2 生长冗余的研究第13页
        1.2.3 土下微膜覆盖与不同灌水处理的周年水分利用第13-14页
        1.2.4 春、夏玉米的比较研究第14-16页
    1.3 研究思路第16-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2页
    2.1 试验地描述第17页
    2.2 试验设计第17-19页
        2.2.1 高产栽培模式和农户生产模式对比研究第17-18页
        2.2.2 冗余器官去除的产量效果研究第18页
        2.2.3 一年两熟生产的周年水分利用特征研究第18-19页
        2.2.4 春、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比研究第19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9-21页
        2.3.1 产量的测定第19页
        2.3.2 籽粒灌浆的测定第19页
        2.3.3 叶面积的测量第19-20页
        2.3.4 干物质的测定第20页
        2.3.5 光合辐射的测定第20页
        2.3.6 穗位叶光合参数的测定第20页
        2.3.7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第20-21页
        2.3.8 气象数据第21页
        2.3.9 氮、磷、钾的测定第21页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1-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50页
    3.1 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第22-28页
        3.1.1 产量及植株性状第22-23页
        3.1.2 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光合势第23页
        3.1.3 干物质积累动态第23-25页
        3.1.4 光合特性第25页
        3.1.5 氮、磷、钾的积累和分配第25-28页
    3.2 冗余器官去除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第28-33页
        3.2.1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果第28-29页
        3.2.2 籽粒灌浆特性第29-30页
        3.2.3 干物质第30-31页
        3.2.4 光合特性第31-33页
    3.3 土下微膜覆盖与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周年水分利用特征第33-45页
        3.3.1 不同水分处理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3-34页
        3.3.2 不同水分处理的周年耗水特性第34-38页
        3.3.3 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水分库容与降水利用的影响第38-39页
        3.3.4 不同水分处理对农田水分平衡的影响第39-45页
    3.4 春、夏玉米物质生产的比较第45-50页
        3.4.1 产量及其构成第45页
        3.4.2 春、夏玉米与气候资源的耦合性第45-46页
        3.4.3 春、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第46-48页
        3.4.4 氮素的积累、分配与转移第48-49页
        3.4.5 不同品种春玉米产量形成比较第49-50页
4 讨论:第50-58页
    4.1 高产夏玉米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第50-51页
    4.2 冗余器官去除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第51-52页
    4.3 土下微膜覆盖与冬小麦季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周年水分利用特征第52-54页
    4.4 春、夏玉米物质生产的比较第54-55页
    4.5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5-58页
        4.5.1 高产潜力挖掘途径的继续探究第55-56页
        4.5.2 对种植制度调整的研究第56-57页
        4.5.3 农牧结合第57-58页
5 结论第58-60页
    5.1 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特征第58页
    5.2 去掉冗余器官后的个体功能特征第58页
    5.3 一年两熟生产体系下的周年水分利用特征第58-59页
    5.4 春、夏玉米物质生产的比较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1页
作者简介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融资租赁公司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穿孔扭转微机械谐振器件的挤压膜阻尼机理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