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纳滤技术 | 第12-17页 |
1.2.1 纳滤技术概况 | 第12-13页 |
1.2.2 纳滤膜的分离原理 | 第13-14页 |
1.2.3 纳滤膜功能层的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1.3 纳米复合膜(TFN)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基于二氧化钛的纳米复合薄膜 | 第17-18页 |
1.3.2 基于沸石分子筛的纳米复合薄膜 | 第18页 |
1.3.3 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复合薄膜 | 第18-19页 |
1.3.4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纳米复合薄膜 | 第19页 |
1.4 纳米粒子添加方式对纳米复合膜性能影响 | 第19-22页 |
1.4.1 在油相中添加纳米颗粒 | 第20-21页 |
1.4.2 在水相中添加纳米颗粒 | 第21-22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3 复合膜的制备 | 第25-27页 |
2.3.1 未改性的纯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2 新型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 第26页 |
2.3.3 直接在水相或油相中添加二氧化钛的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 第26-27页 |
2.4 分析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7页 |
2.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7页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7页 |
2.4.4 静态接触角分析 | 第27页 |
2.4.5 膜表面Zeta电位分析 | 第27页 |
2.4.6 膜分离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2.4.7 染料的标准曲线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56页 |
3.1 TiO_2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0-32页 |
3.1.1 二氧化钛表面和复合膜表面的钛元素XPS分析 | 第30-31页 |
3.1.2 二氧化钛表面XRD分析 | 第31-32页 |
3.1.3 二氧化钛表面元素XPS分析 | 第32页 |
3.1.4 小结 | 第32页 |
3.2 新型纳米复合膜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32-43页 |
3.2.1 反应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单体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热处理对纳米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4 TBOT的添加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5 TBOT添加对膜结构的影响 | 第38-43页 |
3.2.6 小结 | 第43页 |
3.3 基于不同TiO_2添加方式杂化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43-50页 |
3.3.1 添加方式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2 添加方式对膜结构的影响 | 第46-50页 |
3.3.3 小结 | 第50页 |
3.4 新型纳米复合膜染料脱盐和抗污染研究 | 第50-56页 |
3.4.1 复合膜表面Zeta电位测试 | 第50-51页 |
3.4.2 复合膜对染料的截留性能 | 第51-52页 |
3.4.3 操作压力对染料截留性能的影响 | 第52页 |
3.4.4 盐浓度对染料截留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5 复合膜抗污染性能测试 | 第53-55页 |
3.4.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4.1 结论 | 第56-57页 |
4.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