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基于Kinect的跟随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课题来源第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4 跟随机器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发展概述第12-19页
        1.4.1 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第12-13页
        1.4.2 Kinect传感器概述第13-16页
        1.4.3 Kinect目标识别技术应用现状第16-17页
        1.4.4 自动导航技术第17-19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0页
第二章 跟随机器人硬件搭建与运动分析第20-37页
    2.1 跟随机器人控制系统原理分析第20-21页
        2.1.1 系统需求分析第20页
        2.1.2 目标跟随原理第20-21页
    2.2 系统硬件框架设计第21-23页
    2.3 跟随机器人硬件系统设计第23-27页
        2.3.1 关键部件分析与实现第23-25页
        2.3.2 硬件通讯结构实现第25-27页
    2.4 跟随机器人实验平台运动分析第27-32页
        2.4.1 跟随机器人平台运动方式分析第27-28页
        2.4.2 KingKong全向实验平台介绍第28-29页
        2.4.3 KingKong全向实验平台运动分析第29-32页
    2.5 跟随机器人硬件系统搭建与调试第32-36页
        2.5.1 超声波传感器布局第33页
        2.5.2 伺服电机调试实验第33-34页
        2.5.3 逆运动学模型验证第34-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跟随机器人跟随与动作识别算法第37-61页
    3.1 基于人工势场的跟随算法与实现第37-51页
        3.1.1 传统人工势场法分析第37-38页
        3.1.2 基于人工势场的目标跟随算法原理分析第38-41页
        3.1.3 基于人工势场的模糊势函数设计与实现第41-44页
        3.1.4 横向偏差引力函数设计与实现第44-45页
        3.1.5 基于人工势场斥力函数设计与实现第45-48页
        3.1.6 基于人工势场合力模型的运动策略第48-49页
        3.1.7 基于人工势场的自动跟随算法定性分析第49-51页
    3.2 基于骨骼数据的动作识别算法与实现第51-60页
        3.2.1 骨骼检测模式第52-53页
        3.2.2 骨骼数据的中心化和归一化第53-54页
        3.2.3 动作识别模型设计与实现第54-57页
        3.2.4 基于延迟帧的动作模型匹配第57-58页
        3.2.5 动作识别算法验证实验第58-60页
    3.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跟随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第61-73页
    4.1 跟随机器人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第61-62页
    4.2 Arduino控制程序设计与实现第62-63页
    4.3 上位机可视化界面设计第63-64页
    4.4 上位机程序框架第64-67页
    4.5 上位机程序实现第67-72页
        4.5.1 主线程实现第67-69页
        4.5.2 Kinect传感器线程实现第69-72页
    4.6 上位机软件实验第72页
    4.7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跟随机器人实验分析与应用第73-87页
    5.1 跟随机器人实验平台整机搭建第73页
    5.2 基于人工势场的跟随算法实验与分析第73-80页
        5.2.1 基于人工势场的模糊势函数验证实验第74-75页
        5.2.2 无障碍下的方向跟随实验第75-77页
        5.2.3 基于人工势场的跟随算法应用实验第77-80页
    5.3 跟随机器人跟随轨迹分析第80-82页
    5.4 动作识别实验第82-84页
    5.5 机械制造车间现场实验与分析第84-86页
        5.5.1 多目标干扰实验分析第84-85页
        5.5.2 直角转弯实验分析第85页
        5.5.3 局部最小问题分析第85-86页
    5.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1. 主要工作第87-88页
    2. 论文创新点第88页
    3. 工作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附录第94-1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附件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与容量优化研究
下一篇: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14对花生的促生防病效果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