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珍爱感的现状及其培养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1 引言第7-8页
2 文献综述第8-14页
    2.1 珍爱感的概念界定第8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13页
        2.2.1 生命意识的研究综述第9-10页
        2.2.2 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综述第10页
        2.2.3 珍爱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第10-11页
        2.2.4 珍爱感测量的研究第11-13页
        2.2.5 珍爱感培养的研究第13页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13-14页
3 研究构想第14-16页
    3.1 研究目的第14页
    3.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3.2.1 理论意义第14页
        3.2.2 实践意义第14-15页
    3.3 研究步骤第15-16页
4 大学生珍爱感问卷的编制第16-26页
    4.1 初始问卷的编制第16-17页
        4.1.1 目的第16页
        4.1.2 方法第16-17页
        4.1.3 结果第17页
    4.2 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第17-20页
        4.2.1 目的第17页
        4.2.2 方法第17页
        4.2.3 结果第17-20页
    4.3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0-22页
    4.4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22-24页
        4.4.1 信度检验第22页
        4.4.2 效度检验第22-24页
    4.5 讨论第24-25页
    4.6 结论第25-26页
5 调查研究第26-31页
    5.1 目的第26页
    5.2 方法第26页
    5.3 结果第26-29页
        5.3.1 大学生珍爱感的总体状况第26-27页
        5.3.2 大学生珍爱感的差异比较第27-29页
    5.4 讨论第29-30页
        5.4.1 大学生珍爱感的总体水平较高第29-30页
        5.4.2 大学生珍爱感具有性别和专业差异第30页
        5.4.3 大学生珍爱感受学业成绩影响第30页
    5.5 结论第30-31页
6 实验研究第31-41页
    6.1 实验目的第31页
    6.2 实验原理第31页
    6.3 实验假设第31页
    6.4 实验方法第31-35页
        6.4.1 被试第31-32页
        6.4.2 实验设计第32页
        6.4.3 实验材料第32页
        6.4.4 实验设备第32-33页
        6.4.5 实验流程第33-34页
        6.4.6 实验程序第34-35页
        6.4.7 数据采集及统计第35页
    6.5 结果第35-38页
        6.5.1 看图片前后测阶段生理指标的差异第35-36页
        6.5.2 珍爱感高低分组前测阶段生理指标的差异第36-37页
        6.5.3 珍爱感高低分组后测阶段生理指标的差异第37-38页
        6.5.4 三张图片后测阶段生理指标的差异第38页
    6.6 讨论第38-40页
        6.6.1 可通过生物反馈仪实验的手段测量大学生的珍爱感第38-39页
        6.6.2 血容量搏动频率(心率)可以作为考察珍爱感高低的生理指标 33第39-40页
    6.7 结论第40-41页
7 干预研究第41-46页
    7.1 研究目的第41页
    7.2 理论依据第41页
    7.3 研究方法第41页
        7.3.1 被试第41页
        7.3.2 工具第41页
    7.4 珍爱感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设计第41-44页
        7.4.1 团体目标第41-42页
        7.4.2 团体性质第42页
        7.4.3 团体领导者第42页
        7.4.4 活动内容与程序第42-44页
    7.5 结果第44页
    7.6 讨论第44-45页
    7.7 结论第45-46页
8 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8.1 总结论第46页
    8.2 创新点第46页
    8.3 教育启示第46-47页
    8.4 研究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 1第51-52页
附录 2第52-55页
附录 3第55-56页
致谢第56-58页
附件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情态理论的《呼啸山庄》人物性格分析
下一篇:保健食品领域消费者求偿权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