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前言 | 第7-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7-11页 |
| 1.对单个民营科研机构的整体性研究 | 第9-10页 |
| 2.对民营科研机构的社会扶持研究 | 第10页 |
| 3.对民营科研机构中领袖群或科学家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三)学界有关民营科研机构研究之不足 | 第11-12页 |
| (四)研究重点及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一 抗战前民营科研机构发展概况 | 第13-22页 |
| (一)抗战前民营科研机构兴起的条件 | 第13-14页 |
| 1.科学救国的社会思潮 | 第13页 |
| 2.领导者的组织 | 第13页 |
| 3.优秀人才的保障 | 第13-14页 |
| 4.经济的支持 | 第14页 |
| (二)抗战前民营科研机构发展特点 | 第14-22页 |
| 1.组织健全 | 第14-17页 |
| 2.科研活动活跃 | 第17-19页 |
| 3.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工作 | 第19-22页 |
| 二 战时民营科研机构内迁原因与决策 | 第22-26页 |
| (一)民营科研机构内迁时代背景 | 第22-23页 |
| (二)民营科研机构内迁决策 | 第23-26页 |
| 三 三大民营科研机构的艰难内迁 | 第26-39页 |
| (一)三大民营科研机构的内迁过程 | 第26-36页 |
| 1.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内迁 | 第26-28页 |
| 2.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内迁 | 第28-34页 |
| 3.黄海化学工业社的内迁 | 第34-36页 |
| (二)三大民营科研机构内迁的主要特点 | 第36-39页 |
| 1.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后勤保障 | 第36-37页 |
| 2.内迁过程断断续续,持续时间长 | 第37页 |
| 3.内迁地点分散,路线复杂 | 第37-39页 |
| 四 三大民营科研机构在大后方的重建与发展 | 第39-51页 |
| (一)三大民营科研机构在大后方的重建 | 第39-42页 |
| (二)三大民营科研机构战时科研活动及成果 | 第42-51页 |
| 五 民营科研机构内迁的作用和意义 | 第51-54页 |
| (一)推动科学本土化进程 | 第51页 |
| (二)促进大后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 第51-52页 |
| (三)保障军需和民生的发展,促进大后方经济走上战时轨道 | 第52-53页 |
| (四)为战后的新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工作者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