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清代漕运旗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4-36页
    一、选题旨趣及意义第14-15页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5-29页
    三、文献支撑与用途说明第29-32页
    四、本论文研究方法、局限与创新之处第32-33页
    五、相关概念、研究范围界定与说明第33-36页
第一章 漕运制度历史沿革与明清漕运制度概况第36-61页
    第一节 明代以前漕运制度的历史考察第36-46页
    第二节 明清两代漕运制度述略第46-61页
        一、“承前启后”的明代漕运第46-52页
        二、“独具特色”的清代漕运第52-61页
第二章 清代漕运旗丁群体形成与运漕活动季节性特征第61-102页
    第一节 明清易代后漕运旗丁群体的形成第61-75页
        一、清代漕运卫所军役概况第61-65页
        二、清代卫所屯丁构成及职责第65-69页
        三、漕运旗丁“释义”考第69-75页
    第二节 清代漕运旗丁制度与实践双层面考察第75-94页
        一、漕运制度层面考察:禁令与章程第75-90页
        二、漕运实践层面考察:突发事件的处理第90-94页
    第三节 旗丁漕粮运输与社会活动季节性特征第94-102页
        一、漕粮运输与旗丁社会活动季节性变化第94-98页
        二、漕粮运输与旗丁社会活动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第98-102页
第三章 清代旗丁挽运漕粮中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状况第102-145页
    第一节 危险的“旅程”:旗丁漕粮运输中的日常生活第102-122页
        一、京杭运河区域自然环境第102-105页
        二、运漕中旗丁“旅居”方式与日常生活第105-122页
    第二节“流动”的运粮人:旗丁漕粮挽运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第122-128页
        一、旗丁挽运漕粮中的社会关系类型第123-126页
        二、漕运社会关系网络下的旗丁角色第126-128页
    第三节 落魄的“窘境”:旗丁生计问题探析第128-145页
        一、落魄的“窘境”第128-132页
        二、生计窘迫缘由第132-140页
        三、丁贫下漕运困境第140-142页
        四、清廷改善旗丁生计政策与措施第142-145页
第四章 清代漕运旗丁群体文化与社会观念第145-161页
    第一节、旗丁群体文化与社会观念形成第145-155页
        一、地缘:运河沿线乡土文化的浸染第145-147页
        二、漕运:祭祀、演戏等活动的影响第147-153页
        三、形成:奢靡消费、崇祭与信仰文化第153-155页
    第二节、旗丁群体文化观念内向与外延第155-161页
        一、内向:旗丁身份、运役等“内核性”文化的强化第155-157页
        二、外延:涉漕区域文化、漕运文化等相关文化的影响第157-161页
第五章 清代旗丁挽运漕粮中的商贸活动与信息流通第161-211页
    第一节、漕运制度下旗丁例带土宜政策第161-166页
    第二节、旗丁漕粮挽运中的“利己”活动第166-184页
        一、商货的夹带第166-172页
        二、漕粮的盗卖与掺杂第172-181页
        三、商货的捎带第181-184页
    第三节、漕粮运输中南北货物流通与商贸活动第184-200页
        一、丰富了区域市场货物多样性第184-186页
        二、繁荣了运河沿岸市镇的经济第186-200页
    第四节、清代京杭运河南北沿岸民间信息传播与扩散——以漕运旗丁为载体的考察第200-211页
        一、旗丁出运中商业信息的传播第201-204页
        二、漕船往来中其它非官方信息的传播第204-206页
        三、旗丁民间信息传播功效的“双重性”第206-208页
        四、信息传播中旗丁漕运角色强化与社会秩序第208-211页
第六章 道光朝漕运改制后旗丁群体处境与流向第211-233页
    第一节、内河漕运危机与海运试行第211-219页
        一、屡修屡坏的河道第211-215页
        二、盘坝与拉纤的艰辛第215-216页
        三、海运的试行第216-219页
    第二节、漕粮河海并运后旗丁处境与安置第219-226页
        一、生计维艰的“官差”第220-222页
        二、清廷安置丁舵措施第222-226页
    第三节、漕运改制后旗丁群体流向与影响第226-233页
        一、海运后旗丁群体的流向第226-229页
        二、旗丁多渠道流向的影响第229-233页
第七章 漕政视阈下旗丁积弊、地方矛盾与社会应变第233-267页
    第一节、漕运机制怠坏与“丁疲”的双重性第233-242页
        一、漕运制度运作机制的怠坏第233-236页
        二、丁疲问题的双重性第236-242页
    第二节、旗丁派系之争与社会冲突第242-250页
        一、派系之争第242-245页
        二、社会冲突第245-250页
    第三节、漕政视阈下清中晚期地方吏治与社会危机——以旗丁呈控案为中心的考察第250-260页
        一、乾隆朝后旗丁呈控案件述要第250-253页
        二、漕政运作系统的混乱与无序第253-257页
        三、地方吏治的怠坏与社会危机第257-260页
    第四节、地方精英为主导的社会应变策略第260-267页
        一、地方官僚的处理与应对第261-263页
        二、学者、幕僚等经世之策第263-264页
        三、地方精英在旗丁积弊改革中的作用第264-267页
结论第267-274页
    一、应役与承运:漕运旗丁群体角色再审视第267-269页
    二、政府与民间:双视角下的旗丁政策再回溯第269-272页
    三、国家与地方:政策变动中的旗丁群体再思考第272-274页
参考文献第274-290页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第290-291页
后记第291-292页

论文共2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研究
下一篇: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中的“生活物象”题材研究--以女性油画家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