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引言 | 第9-14页 |
1.1 铜绿假单胞菌的危害 | 第9-10页 |
1.2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1.2.1 形态 | 第10页 |
1.2.2 培养特性 | 第10页 |
1.2.3 毒素及致病性 | 第10-11页 |
1.2.4 菌种的保存 | 第11页 |
1.3 铜绿假单胞菌的PCR鉴定 | 第11页 |
1.4 三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1.5 PA对三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 第12-13页 |
1.6 PA病的防治 | 第13页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2.1 菌株来源 | 第14页 |
2.2 试剂 | 第14页 |
2.3 方法 | 第14-20页 |
2.3.1 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 第14-15页 |
2.3.2 细菌的分离及纯培养 | 第15页 |
2.3.3 细菌的鉴定 | 第15-16页 |
2.3.4 PA耐药表型检测 | 第16-17页 |
2.3.5 PA耐药基因型检测 | 第17-19页 |
2.3.6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19-20页 |
3.结果 | 第20-46页 |
3.1 PA的分离及鉴定结果 | 第20-21页 |
3.1.1 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第20页 |
3.1.2 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 | 第20-21页 |
3.1.316SrRNA基因鉴定结果 | 第21页 |
3.2 PA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 第21-27页 |
3.2.1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1页 |
3.2.2 耐药谱结果 | 第21-23页 |
3.2.3 交叉耐药性结果 | 第23-24页 |
3.2.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3.2.5 耐药基因型结果 | 第25-26页 |
3.2.6 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 | 第26-27页 |
3.3 PA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 第27-33页 |
3.3.1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3.3.2 耐药谱结果 | 第28页 |
3.3.3 药物交叉耐药性结果 | 第28-29页 |
3.3.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3.3.5 gyrA基因检测结果 | 第30-32页 |
3.3.6 PMQR的检测结果 | 第32页 |
3.3.7 耐药基因型结果 | 第32-33页 |
3.3.8 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 | 第33页 |
3.4 PA对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结果 | 第33-38页 |
3.4.1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3.4.2 耐药谱结果 | 第34-35页 |
3.4.3 药物交叉耐药性结果 | 第35页 |
3.4.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3.4.5 耐药基因型结果 | 第36-37页 |
3.4.6 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 | 第37-38页 |
3.5 PA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 第38-42页 |
3.5.1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3.5.2 耐药谱结果 | 第39页 |
3.5.3 多重耐药结果 | 第39-41页 |
3.5.4 耐药基因型结果 | 第41-42页 |
3.6 外毒素A基因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3.7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43-46页 |
3.7.1 菌落平板计数结果 | 第43页 |
3.7.2 接菌后雏鸡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 第43-44页 |
3.7.3 接菌后小鼠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 第44页 |
3.7.4 细菌回收结果 | 第44-45页 |
3.7.5 细菌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4.讨论 | 第46-50页 |
4.1 菌株分离、鉴定 | 第46页 |
4.2 PA对三类药物耐药表型分析 | 第46-47页 |
4.3 交叉耐药 | 第47-48页 |
4.4 PA对三类药物耐药基因型分析 | 第48-49页 |
4.5 耐药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 | 第49页 |
4.6 动物实验 | 第49-50页 |
5.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