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1.4.1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 第14-15页 |
1.4.2 新工业革命 | 第15-20页 |
2 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挑战 | 第20-34页 |
2.1 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第20-25页 |
2.1.1 工程人才素质能力现状 | 第20-23页 |
2.1.2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第23-25页 |
2.2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素质要求 | 第25-29页 |
2.2.1 工程人才需求变化 | 第25-26页 |
2.2.2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程人才特质 | 第26-29页 |
2.3 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 第29-34页 |
2.3.1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 第29-31页 |
2.3.2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工业革命的挑战 | 第31-34页 |
3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第34-53页 |
3.1 美国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 第34-44页 |
3.1.1 美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 第34-37页 |
3.1.2 新工业革命下美国工程人才培养新举措 | 第37-44页 |
3.2 德国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 第44-48页 |
3.2.1 德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 第44-46页 |
3.2.2 新工业革命下德国工程人才培养新举措 | 第46-48页 |
3.3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美德工程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 第48-53页 |
3.3.1 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 第48-49页 |
3.3.2 工程人才培养方式 | 第49-51页 |
3.3.3 工程人才培养过程 | 第51-53页 |
4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 第53-63页 |
4.1 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 | 第53-55页 |
4.1.1 工程同理心的生态教育理念 | 第53-54页 |
4.1.2 分散式合作的教学理念 | 第54-55页 |
4.2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第55-59页 |
4.2.1 新兴工程专业的开设 | 第55-56页 |
4.2.2 协同合作育人模式 | 第56-57页 |
4.2.3 师资选拔和队伍建设 | 第57-58页 |
4.2.4 协同培养的管理制度 | 第58-59页 |
4.3 工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 | 第59-63页 |
4.3.1 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 第59-60页 |
4.3.2 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 第60-61页 |
4.3.3 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化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